赵鼎与衢州“四贤”



发布日期:2006-05-26 信息来源:衢州市图书馆


 
                                赵鼎与衢州“四贤”
                                                        刘  炘
 
  中华民族历来具有祭祀祖先、缅怀先贤的传统美德。在漫漫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历代忠臣孝子的事迹如星河灿烂,成为后人敬仰和效仿的楷模。衢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自古就是东南锁钥、兵家必争之地。尤其是宋室南渡,大批忠臣贤士聚集江南,在衢州这片土地上,也留下了他们的踪迹。衢州历史上曾有过的“四贤祠”,就是表祀南宋四位贤士:赵鼎、魏矼、范冲和翁蒙之。
  赵鼎(1085-1147),字元镇,号得全居士,解州闻喜(今山西省闻喜县)人。史书称他为“南渡名臣,屹然众望,气节学术,彪炳史书”。赵鼎幼年丧父,由母樊氏悉心教诲,于宋徽宗崇宁五年(1106)考中进士,曾任河南洛阳令和开封士曹。靖康之乱后,赵鼎拒绝与张邦昌政权合作,南下追随宋高宗。当时南宋政权初建,宋高宗赵构被金兵追得逃到了海上,拥戴宋高宗的各路将领都各怀异心,相互猜忌,拥兵自重,朝廷无力控制局面。赵鼎以他卓越的才能,协调将领之间的矛盾,很快使局面改观,树立了朝廷的权威。他被宋高宗比为助唐肃宗中兴的名臣李勉,得到破格提拔,从右司谏升为殿中侍御史,继而升为御史中丞,直至绍兴四年(1134)任参知政事,进入执政行列。
  赵鼎是主战派,十分推崇力主抗金的将领张浚、岳飞等,曾推举岳飞收复襄阳,推荐张浚主持枢密院(相当于国防部)。他组织和督促各支部队奋力抗击金兵和傀儡政权的南侵,把敌军赶到了淮河以北,使南宋政权得到了暂时的稳固。赵鼎两度拜相近四年,宋高宗曾亲书“忠正德文”赐之,又赠以《尚书》一部,以示褒励。据史书所载,当时北方的少数民族对赵鼎也很敬畏,每当宋使抵达,他们都要探询李纲、赵鼎尚健在吗?表示十分畏服。
  由于宋高宗赵构苟且偷安,起用投降派秦桧不久,就排斥了赵鼎。秦桧一伙主降派视赵鼎为眼中钉,不断进谗诬陷。赵鼎被罢相,降职,先后贬到福建泉州、莆田,最后流放到吉阳军(今海南省崖县)。赵鼎知秦桧不善罢甘休,为不连累家人,遂绝食而死,终年63岁。死前自书灵幡:“身骑箕尾归天上,气作山河壮本朝”,精忠报国,视死如归之英气留芳千古。宋孝宗即位后,赵鼎被恢复名誉,赠太傅,追封丰国公,谥忠简,敕葬常山县石门山(今常山县何家乡文图村后)。相传石门山巅有窍,每日有白雾涌出,滚滚如钱江怒潮,百姓都说这是忠简公忠魂所化。至今,常山县尚存“石门佳气”、“忠简古冢”的历史遗迹,留由后人凭吊纪念。
    魏矼(1097-1151),字邦达,和州历阳(今安徽省和县)人,为唐朝名相魏知古的后裔。南宋建炎元年(1127)任常山县知县。后奉调入京,历任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因对酗酒犯法的内侍敢于秉公执法,被升为侍御史,并赐五品服。绍兴四年,傀儡皇帝刘豫在金兵的支持下进犯江南。宰相赵鼎决计请宋高宗御驾亲征,魏矼主动请求同往参战。当时刘光世、韩世忠、张俊三大将各怀私隙,不肯协作。
  魏矼奉命从中调停,他奔走于各军,对将领们晓以大义,劝其以大局为重。在他的说服下,各将领表示愿意弃前嫌、共御敌。于是三军一心,军威大振,屡战屡捷,取得了战役的胜利。其后,他任秘书少监,又外放到泉州、建州任地方官,累官至吏部侍郎。绍兴八年,金使入境,魏矼被任命为接待大使。秦桧询问他为何不主张议和,示意他以诚待敌,他坚决不同意。秦桧见他不顺从,就撤换另换他人。魏矼是坚定的主战派,他对宋高宗屈辱求和十分不满,曾上书慷慨陈词:“愿审思天下治乱之机,酌之群情,择其经久可行者行之,其不可从者,以国人之意拒之,庶无后悔”,强烈呼吁宋高宗顺从军民之意,决心抗击敌寇。
  范冲(1067-1141),南宋史学家,字元长,成都华阳(今四川省成都市)人。父范祖禹在北宋元祐年间曾受命修撰《神宗实录》,因修史触犯蔡京之弟蔡卞,被谪贬死于岭南。范冲于北宋绍圣年间中进士,宋高宗即位后历任虞部员外郎、两淮转运副使。后因重修神宗、哲宗两朝实录,被任命为宗正少卿兼直史馆。绍兴五年,宰相赵鼎、张浚同荐大儒范冲和朱震为资善堂(皇太子学堂)翊善、赞读(太子老师),史称“冲、震一时名德老成,极天下之选”,宋高宗对此也很满意,要求皇太子见老师应下拜以示尊重。范冲后任翰林侍读学士,因与赵鼎有牵连被免职。
赵、魏、范三人因政见相同,意气相投,曾同在常山县西北黄岗山(今何家乡黄岗村后)的永平寺隐居,与寺里高僧了空和尚吟诗唱和,这些诗作被后人汇编成《三贤唱和诗》传世,《宋史·艺文志》有记。在明朝以后,黄岗山上曾建“三贤堂”纪念三位先贤。
  翁蒙之,福建崇安(今福建省武夷山市)人,史无传。《宋史·魏掞之传》中有如下记载:当时赵鼎被秦桧迫害死于贬地,其子赵汾扶柩回常山安葬,路过衢州。衢州地方官章傑是秦桧的爪牙,为讨好秦桧并继续迫害主战派,准备派遣兵卒突击搜查,企图获取赵鼎与亲朋故旧的来往信件,以株连他人。翁蒙之为当时县尉,闻讯后立即派人通知赵汾,将有关信件焚毁,致使搜查一无所获。章傑为此大怒,即处分翁蒙之,拘留赵汾。翁蒙之作为下级军官出于对忠臣的敬仰和同情,不惜冒险相救,这一侠义举动为后人敬慕,被列入衢州“四贤”之一表现了人心所向。历史就是这样,有的人尽管身居高位,显赫一时,但“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人民永远怀念为国为民作出贡献的忠臣义士,甚至象翁蒙之这样仅仅做了一件侠义之事,就永留在衢州的史册中。
    近年来,随着旅游事业的发展,赵鼎等“三贤”曾隐居的常山县黄岗,因风景优美被当地村民开发为旅游胜地。笔者也曾有遐登临一游,发现该处茂林修竹,隐天蔽日,松涛滚滚,龙吟萧萧,端的是夏日避暑和休闲的好去处。但遗憾的是,投资开发者注意了建造新的茶楼,但记载“四贤”事迹的石碑却被遗弃不顾,被当作废石板砌在水缸上。黄岗山有过宋代的古寺,明代的“四贤堂”,这是弥足珍贵的历史遗迹和人文景观,未能得到发掘和利用,将使旅游减色不少。希望笔者的拙文能唤起有关人士,尤其是从事旅游开发人士对我市历史文化的重视,把历史上流传的衢州“四贤”重新发掘光大,以丰富历史文化名城的内涵。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近期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