衢州茶事溯源 | ||
| ||
衢州茶事溯源 顾冬珍 编者按:你可知道开化龙顶、江山绿牡丹的来历?烂柯仙境和茶叶有何渊源?航埠万川曾经是全国茶叶生产加工技术的研究中心;龙游方山茶古时可是朝廷的贡品。本期杂志邀请衢州市政协委员、市农业局特产站站长、茶叶专家顾冬珍,为我们细说这一切的缘由。 一、烂柯山“斗茶” 烂柯山是衢州著名古迹,以“王质遇仙” 的传说而闻名于世。因此被道教誉为“青霞第八洞天” ,杜光庭《洞天福地记》则称之为“七十二福地之一”,南北朝时谢灵运、唐代孟郊、宋代陆游、朱熹等人都在烂柯山留有题咏。山腰有一石洞,也称“烂柯仙洞”,正临碧波如缎的乌溪江。山脚有座石桥寺,寺前有口井,叫“冷泉”,修于梁大同七年(541年),水质清澈,矿物质丰富。 烂柯山与茶的渊源,却是鲜为人知。其实,烂柯山是道教之地,道教修行、炼术与茶结下了不解之缘。烂柯山种茶、制茶、“斗茶”,起于唐、盛于宋,带动衢州茶叶发展。据《衢县志》记载:“宋崇宁元年(1102年)即在衢城设茶务实行专卖。衢县茶区有南山、北山之分,南山茶以“柯山点”(茶名)为最佳。明嘉靖年间,西安(旧县名,即今衢县)每年向礼部进贡芽茶4斤。”清代光绪32年(1906年)《烂柯山志》记载:“柯山点,茶名。在柯山石刻有宋人祝绅、林英、刘伊、钱头、梁浃、郑庭坚等六人斗茶题名。”此石碑已毁无法找到。朱伊尊《游烂柯山诗》记载:“柯山,昔贤斗茶之地”、“此山固产茶也”,云云。斗茶,又叫“茗战”。是民间品茶艺术的一种竞赛活动,斗赢为茶。凡是好茶,一是进贡,二是参加斗茶。斗茶顺序一般是:团茶(饼茶)→碾散→煎茶→分茶→鉴尝→评茶汤色泽、水痕,领略茶的色香味。分茶,是“斗茶”技艺中心,评鉴高低优劣。《西安县志》嘉庆十六年(1811年)记载:宋曾几有《迪侄屡饷新茶》诗:“敕厨羞煮饼,扫地供炉芬,汤沸联从事,茶瓯遂策勋,兴来吾不浅,送此汝良勤,欲作柯山点,当令阿造分。” 诗文原注即称:柯山点,俗所谓衢点茶也。宋代唐庚的《斗茶记》记载:三、五人聚集一起煮水烹茶,决出品次,茶以新为贵,水以活为优。“柯山斗茶”正说明了烂柯山是名茶、名山、名水的集胜地。关于水质,至今乌溪江水是国家A级水质,在没有环境污染的宋代,水质肯定比现在更好,尤其是“冷泉古井”,水质清洁,具备好水的条件。“斗茶”与“名茶”相互推动相互影响,以致“茶叶,《陈志》明代贡额有礼部芽茶”。(1926年《衢县志》) 近10多年来,我国各地召开“名茶评比会”、“斗茶会”,其实就是古代斗茶的继续与发展,所不同的是古代“贤者”自发相邀斗茶,鉴尝茶叶、水质、煮水烹茶技艺,评比茶叶的质量优劣;而现代是有关部门牵头,组织技术专家权威,评比名茶的“色香味形”等因子,对水质的鉴评没有专门单列因子。古代斗茶与当今斗茶各有不同特色。由此可见,当今斗茶,更符合科学技术要求。不论古代和当今的“斗茶”(评比),对于提高茶叶品质,交流茶叶采制技术经验,都是一项有益于技术革新的极好方式。 二、万川中茶所 万川位于衢州城郊,衢江江畔,这个乡村并不显眼,可是在中国茶业历史上有光辉的一页。1941年抗日战争期间,现代茶圣吴觉农从四川重庆带领一批茶叶科技人员,经过跋涉到了衢州万川,茶界泰斗庄晚芳教授从屯溪也带一批科技人员到万川集合,一起筹建中国“东南茶叶改良总场”,场址就在山青水秀的万川山庄。立足浙江,面向江西、安徽、福建、广东等茶区,组织茶叶生产和出口,开展茶叶研究工作。当时吴老选择总场场址十分重视,据陈观沧先生回忆:吴老曾派出庄晚芳(东南茶叶改良总场总技师)、钱梁、庄任、朱刚夫等先生进行调研、考察场址,最后确定万川山庄这块“风水宝地”。我国著名的茶学专家陈椽教授和台湾大学吴振铎教授,当时都到过万川。吴老到万川后,立即成立总场办事机构,分赴各省茶区、开展两项茶事工作:一是开展茶树更新运动,目的是保护茶叶基地建设;二是针对战时,国家实行茶叶统购经销政策,组织东南茶区中茶公司办事处向国家银行申请茶叶贷款,收购毛茶加工、出口。在当时烽火连天的艰苦环境里,还创办《万川通讯》茶叶专业杂志,沟通全国茶叶信息、推广茶叶生产、加工技术。 1941年9月,好消息又传到万川,东南茶叶改良总场获准改组为中国茶叶研究所(属财政部贸易委员会)。1942年春天,由于日军大肆入侵,金华、衢州相继沦陷,危急之际,茶研所人员和设备,迁至福建崇安,中茶所正式成立。庄晚芳教授曾怀念衢州万川东南茶叶改良总场的年代,写了一首《回忆万川》的诗:“奉献热情革命心,培养勇士育茶人,万川帮建改良处,茶科所前史最珍。”(刊登在《中华茶人》1996第一期) 三、仙霞岭“御茶” 据《江山县志》载:北宋苏东坡在杭州任太守时,品尝了江山人毛滂带去的仙霞茶,赞不绝口,称之“奇茗极精”。仙霞茶产于江山仙霞岭主峰,海拔1503米,仙霞关雄伟奇丽,霞峰重叠,山势险峻。相传茶树生于悬崖峭壁之上,人无法攀摘,当地茶农就训练一群猴子,爬峭壁采摘鲜叶,然后加工成干茶,叫“仙茶”,十分珍贵。仙霞岭长十公里,周围百里,接岫连峰,深山密林,蹊径回曲,步步皆险,雄关胜景,吸引过许多文人墨客,留连忘返。 明武宗正德皇帝朱厚照(1506~1521年),到浙江一带察访民情时,路过仙霞岭,当地官吏进献仙霞茶,碧汤绿叶,清香味甘,皇帝饮后,大加赞赏,把仙霞茶命名“绿茗”,每年采焙进贡,仙霞岭周边繁茂的茶树被定为“御茶”。 1980年江山市农、商部门挖掘恢复仙霞茶(绿茗),取名为“江山绿牡丹”,1982年获全国名茶称号,其特点:翠绿条直似茶瓣,色泽翠绿,形态自然,犹如牡丹,白毫显露,香气清高,滋味鲜爽回甘,清汤绿叶,芽叶成朵,可以肯定胜过过去的“绿茗御茶”,有很大的创新发展。绿牡丹名茶产地江山仙霞岭也被列为旅游胜地,在台湾、香港等地江山藉人士回江山探亲,都要带回“绿牡丹”名茶,作为馈送“珍品”。 四、龙游方山茶 北宋西安(今衢县)长史蔡宗颜撰:“龙游方山之阳坡,广不过百余步,出早茶,味绝佳,可与北苑双井争衡。”据唐熙二十年(1681年)记载:“方山,离县四十五里,山开方正如冠,故名方山。”民国十四年(1925年)《龙游县志》记载:《隋书》:“丘山与虎井并称者疑即如山,方山石势耸削,上干青冥,产茶入贡品,在顾渚、日铸之间,方山茶最佳,额贡四斤。”说明龙游方山茶,在古代与顾渚、日铸茶齐名,忝入古代全国名茶行列。民间婚嫁喜事,男方以聘金之半,并茶食首饰送到女方,而茶食中必定放有茶叶,谓之“压茶”。 五、开化大龙山贡茶 据清朝光绪年间《开化县志》记载:“明崇祯四年(1631年)进贡芽茶四斤”,持续到“清朝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以篓装黄绢袋袱插旗送京”。开化贡茶产于“西北乡者最佳,尤以大龙山顶毛尖为最。”传说朱元璋跟陈友谅在九江大战失败,撤退到开化苏庄,有一老农献上一锡罐茶叶,朱元璋吃了茶,连声叫绝,并命名为“大龙茶”,做了皇帝后,每年都要开化进贡大龙茶。 1959年4月,在杭州茶厂姚东藩工程师的帮助下,当地农、商部门挖掘恢复这一历史名茶,定名为“开化龙顶”。其曾获1985年“全国名茶”称号、1993年中国农业博览会“金奖”。“开化龙顶”产地大龙山的茶树大部分种植在海拔800~1000米之间的山坡上,该地常年云雾相交,土壤有机质丰富,生态条件优越,加上精工细制,该地开化龙顶品质特佳,深受国内外消费者青睐。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