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孔府印社首届印展看衢州篆刻创作的现状 | ||
| ||
从孔府印社首届印展看衢州篆刻创作的现状 丘红日 4月30日,孔府印社在孔氏南宗家庙举办以衢州风景名胜为主要内容的首届印展,这也是衢州有史以来举办的第一次全市范围的独立篆刻艺术展。 衢州以前也有过印学社团,如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江山成立了“江山印社”,并参加了“首届全国印社篆刻作品联展”;市政协副主席欧阳建华在担任常山县副县长期间,曾发起成立了“定阳印社”,开展了一些创作交流活动。但由于各种原因,这两个印社都先后停止了活动。为扩大衢州篆刻界之间的交流,推动衢州篆刻创作向更高层次发展,2004年,在孙孔祥楷先生的提议下,成立孔府印社。印社成立之初,便召集衢州篆刻界同仁,以论语章句为内容进行创作,并汇编成册。2005年,又精选全市风景名胜一百三十余处,发动全市二十多位篆刻作者参与这次的主题性创作,并举办首届印展。孔府印社所举办的两次活动,一次是为了弘扬孔子文化,一次是为了宣传推介衢州的旅游业,将发展篆刻这门古老的传统艺术与发展文化旅游事业紧密结合在一起,充分体现了儒家的“经世致用”哲学。 目前,全市从事篆刻创作的作者在三十人左右,基本上参与孔府印社此次以风景名胜为主题的命题性创作。可以说,孔府印社举办的首届印展,代表衢州篆刻创作的总体水平,从中大致可以窥探衢州篆刻创作的基本现状。从参展作品的风格取向来看,大多取法秦汉玺印,格调高雅,风格以平和稳健为主,每位作者基本上能够比较准确地把握篆刻创作特有的语言表达技巧,但具有震撼力的作品比较少,对篆刻传统的挖掘还不够深入。从参展作者的年龄结构来看,基本上在四十岁左右,三十岁以下的年轻作者一位也没有,而年纪最长者要数江山的程逵鹏,早年曾师从毛善力先生,如今虽已近古稀之年,却依然潜心于方寸之间,保持着旺盛的创作激情,其篆刻风貌近年有了较大的突破。与程老先生相比,一批曾经很有冲劲的年轻作者却没有能够很好地坚持下去,这不能不说是衢州篆刻界的憾事。衢州篆刻群体的年龄分布状况,凸显了衢州未来篆刻发展的潜在危机。从参展作者的区域分布来看,主要集中在市直与江山。目前,江山共有十人从事篆刻创作,约占全市总人数的三分之一强。衢州历史上几个有些名望的篆刻家大多是江山人,如清代的毛鹤翀、毛鹤仙兄弟、徐恒德,民国时期的汪发僧,当代的郑仁山、毛善力、汪新士等。区域分布的不平衡,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衢州篆刻创作的全面繁荣与发展。 浙江是书法大省,也是篆刻大省,浙江的篆刻创作水平始终走在全国的前列。如果把衢州的篆刻放在全省范围内加以考察,与其他地区作一比较的话,那么衢州的篆刻创作实力犹如衢州的经济实力,属于浙江的欠发达地区。其实,在中国篆刻史上,有一位非常值得衢州人引以为豪的划时代人物,那就是被尊称为“印学鼻祖”的元代的吾丘衍,其撰写的《学古编》,是印学领域里最早出现的一部经典著作,对后来篆刻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产生了承前(秦汉玺印)启后(明清流派印)的作用。然而,当前的衢州篆刻界却缺少象吾丘衍这样的重量级的领军人物,更缺乏一个年龄层次、区域分布较为合理的、有较强创作实力的篆刻群体,我们必须正视这一现实。艺术乃寂寞之道,篆刻更是如此。从事篆刻这门艺术的人自古以来就相对较少,能欣赏这门艺术的人更少,加之对作者的文化素养要求又比较高,这些客观因素注定了篆刻作者要获取成功就必须忍耐更大的寂寞,要有“面壁十年”的决心与恒心。衢州篆刻事业的发展,除了创作个体要加强自身的修炼外,也离不开社会的支持。比如说,象吾丘衍这样的开宗立派式的人物,他与同时代的赵孟頫,在中国书法史上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然而,他们在身后的际遇却完全不同。在赵孟頫的故乡湖州,市政府每年都要举办一次赵孟頫书法艺术节,并还举办过多次全国性的赵孟頫书法学术研讨会。可在衢州,吾丘衍却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至今还没有人对其印学进行过全面、深入的研究。衢州作为吾丘衍的故乡,是否也可以借鉴湖州的做法,在适当时候举办一次全省乃至全国的“吾丘衍印学研讨会”,以此推动衢州的印学研究和篆刻创作,同时也促进对衢州历史文化名人的研究。衢州在建设“文化名市”的过程中,是否也应将繁荣衢州的篆刻创作纳入其中,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等方式,为衢州的篆刻作者提供更多的学习交流机会,营造出一种浓厚的印学研究与创作氛围,并通过采用一定的激励机制,培养、挖掘一批篆刻新人。倘能如此,相信定能迎来衢州篆刻创作的春天。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