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漾毛氏族谱》背后的故事 何蔚萍 2002年3月8日,国家档案局邀请文物鉴定委员会专家组论定,确定了首批48件国家级珍贵遗产档案,江山市《清漾毛氏族谱》位列其中。《国家档案报》公布名录并配以副标题“藏在深闺人未识,件件档案值万金”。清漾,这个江郎山下只有百十户人家的村庄,突然成为众多的媒体和研究者关注的焦点。《人民日报》、《解放日报》、《文汇报》、《浙江日报》纷纷撰文介绍。 事情要从1999年说起。一天,档案局长来告诉我一件事:江山广渡村的清漾毛氏后裔,想把祖上留下来的《清漾毛氏族谱》卖给兰溪的毛氏。族谱有66本,整整一樟木箱子。卖3000元。当时,我也并不知道《清漾毛氏族谱》有何等的价值。但我想,既已保存了那么多年,又有如此数量,就不应该外流。我说,你们档案馆把它买下作为馆藏吧。但那时,江山的财政状况正是历史上最困难的一个时期。档案局长说,3000元钱,我也拿不出啊。是啊,档案大楼还欠着100多万元的工程款呢。我想,看能不能找个企业家捐助。于是,我给当时互感器厂厂长毛赛春女士打了个电话。毛赛春女士倒是非常爽快,一口应承。于是,由她买下这部族谱捐给档案馆作为馆藏。举行了一个小型的捐赠仪式。 2000年4月,由衢州社科联郑艮安先生撰写的《毛泽东祖籍溯源——从韶山到衢州》一书出版。其中以详尽的史料考证,毛泽东韶山家谱中所记“毛氏祖居三衢”,便是衢州地区。而经由《清漾毛氏族谱》证考,衢州毛氏最早的居住地乃是江山石门镇的清漾村。 2001年4月20日,全国人大常委,浙江大学教授毛昭晰先生来到江山。我高兴地接待他,见面第一句便说,“毛先生。您是寻根问祖到江山了。”毛昭晰先生连连点头,是的。他说,“我十一岁的时候,我的爷爷曾把我领到奉化石门的毛氏祠堂门口,他对我说,‘孩子啊,你要记住。我们奉化石门的毛氏是从江山石门的毛氏迁过来的。你长大以后,一定要找个机会回故乡去看一看。’”毛昭晰先生回忆,那时自己很小,也很疑惑,就问,“那为什么我们石门村的人念‘石门’这个音和奉化人念‘石门’这个音不一样呢?”爷爷说,‘因为我们石门村的人念‘石门’这个音是从江山老家的方言带过来的。’老人家还指给我看毛氏祠堂门口的对联。上联是‘宋室开基八百年’,下联是‘江山衍脉三千里’。”我们陪毛昭晰先生到了江山石门镇。石门镇的党委书记告诉我们,石门镇的毛氏都出自清漾村。要寻根必须到清漾村。清漾!象当空一个闪电,所有星星点点,模模糊糊的知识登时全被照亮,所有的沟沟豁豁一时空明澄澈。我们驱车直奔清漾村。 清漾村位于城南25公里的石门镇。紧挨着著名风景区江郎山。村旁林木极茂密的山上有一瀑布,曰“剑瀑”。悬空而下60余米,自成清溪。碧水荡漾。瀑布另一侧山上有一天然石大门,石门紧闭,门缝中似有横锁之印痕。石门宽高约二十多米,如浮雕嵌于山中。恰似“芝麻开门”的神话。让人不由要上前去扣敲。 这就是石门名字的来由了。 清漾村百多户人家,皆为毛姓。我们在一个村民的指点下,找到清漾塔。是市里的文物保护单位。塔旁有毛氏祖坟。73岁的毛昭晰先生难掩激动,虔诚地揖拜了祖先。并从塔前取了一把泥土包好。村中尚存石匾,为胡适先生亲笔提写:“清漾祖宅”。毛昭晰先生也一一摄下照片。 祖宅门口曾有苏轼题联“天辟画图星斗文章并灿,地呈灵秀山川人物同奇。”而后中堂柱联何人所写已不可考,意思则更明确,“天下四君子纯修第一,两朝三尚书伟绩无双。”(三尚书指宋代毛晃、毛友及明代毛恺) 清漾毛氏自东晋时由安帝封地三衢,而在清漾村始居,历史上共出过6个尚书,80个进士。 毛昭晰先生与蒋介石原配夫人毛福梅女士为同族血亲。此时,他沉思良久,慨然道,“原来整个中华民国史,其实是我们江郎山下这个清漾村的家族史。” 我们在清漾塔边俯视这小小的村庄。青山怀抱中,白墙黛瓦,素然而立。屋檐低低,门窗窄窄。没有丝毫的夸张,没有娇柔的奢华。若与那精美如画的廿八都相比,它是一个朴素至极的青衣。后来省社联的连晓鸣先生曾有评价,说这村庄“贵而不富”。我想也恰恰是毛氏宗祖历代仕宦恪守清正廉洁,耕读传家,“莫把欺心承祖考,要留好样与子孙”,始得人才辈出,绵延昌达。 清漾村最近的一位人物,是原北大图书馆馆长。被称为“东方图书馆”的国学大师毛子水先生。 02年4月,我们收到了两个文件:一是江郎山被列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一是《清漾毛氏族谱》被列为国家级珍贵遗产档案。在上海召开了新闻发布会之后,陈书记说,我们还是去核实一下比较好。于是,我们和旅游局长,文化局长一行人直奔奉化溪口。 那天溪口镇政府门口静悄悄的,我们一群中就有人喊,“有谁知道石门村?”话音刚落,就有一个中年男子冲出来,“谁要找石门村?我就是石门村的。”书记说,“我们是从江山来的。”说着递上名片。 中年人举着名片笑起来,“我们的祖上就是从江山迁过来的。我带你们去。”他于是坐上我们的车子,一路跟我们介绍祖上的故事。 车子开了有十来分钟,就到了石门村口。迎面一个石牌坊,中间两个大字“石门”,旁有石对联,端端正正就写着两行字,上联是“宋室开基八百年”,下联是“江山衍脉三千里”。 一进村子,便有一老人迎上来,请入家中。上座奉茶。然后,老人就捧出了家谱,厚厚的一大本。家谱里夹着好多介绍清漾毛氏的文章,其中就有我写的那篇转载于〈报刊文摘〉上的《《清漾毛氏族谱》故事》。我们一下子有了很亲切的感觉。然后老人很热情的领我们看了整个村子。我们后来还看了毛福梅的娘家。 02年的9月14日,全国各处有18位毛氏相约前来寻根。有湖南,广西,温州等等地方。在他们看过清漾村和江郎山之后,我请他们吃饭以尽地主之谊。 席间有个湖南毛氏格外激动。老人71岁,已退休。高高的个儿,很魁梧,是湖南永州一个大型国有企业的党委书记。他反复的说,“我太激动了。太激动了。这世界上居然真的有一座江郎山,而且是国家级风景区。”老人告诉我,“你知道吗?我们湖南毛氏的男孩,从小就必须会背一首叫‘毛氏秘诀’的诗。我也从小就会背。我的爷爷说,你要是在外面遇到姓毛的人家,你说我姓毛,人家是不会理你的。但你若能够把‘毛氏秘诀’一背,那人家立刻会敞门请入,认祖归宗。我从小就从诗里知道江郎山,但不知道世界上真的是有这山的。”秘诀中最后两句是“独坐危楼翘首望,江郎山下白云孤。”老人问,“你听过这首诗吗?”“没有。但我判断,这首诗,是离开江郎山的人写的。”“是的,是的。这首诗的题目叫“思乡”。是唐朝一个叫毛衷的人写的。老人又说,“我们毛氏还出过状元呢,叫毛自知。”我一下子笑起来,“毛先生。你翻开我们《江山市志》看一看,毛自知是我们江山第一个状元。” 所有的枝枝脉脉全部接上。我们发现,历史是多么的严丝合缝,疏而不漏。 以史为鉴,我们见过多少家族的盛盛衰衰。中国俗话说,“富不过三代”。多少“乌衣巷口”,“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但清漾毛氏的千年家教,与古与今都应该是很好的范本。 我大胆地推测1500多年前,毛氏先祖毛元琼,字公远。号清漾。欲在三衢的大地上寻觅以构筑家园。在纵横百余里的土地上,一片开阔地中,它一眼就看到了苍然肃立,俯视群山的三爿石巨峰。就是这儿了。他又在峰下漫步,然后他发现了更有适宜之处。此处两峰相夹,一面山上是天然石大门,充满了神秘和某种暗示;一面山上瀑布奔流而下,怡情爽目。正是依奇山傍秀水而配绝景。宜室宜家。从此,这样一个青笼苍翠的地方,就叫“清漾村”了。 江郎山,俗称“三爿石”。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其状奇神。被称为中国丹霞第一奇峰。它在众山之上拔地而起三面巨峰,构成一个一线天绝迹:长300多米,宽300多米,而两壁狭窄处只有3、5米。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曾把江郎山与黄山,雁荡山,缙云的鼎湖峰相比较,山山各有其妙,但都“不若此峰突出众山之上,自为变幻,而各尽其奇也!”江郎山下,历代文人经过,留下无数诗篇。陆游。黄公度。杨万里。沈九如。徐渭。刘基。郁达夫。然以辛弃疾的《江郎山和韵》最为传神,不仅写出江郎形态,而且刻画出江郎山的仪态精神。“三峰一一青如削,卓立千寻不可干。正直相扶无依傍,撑持天地与人看。” 越过1500多年,我们仍能感触毛氏先祖深邃而智慧的目光。他必经多方寻找才觅得这绝佳处安家。我们常说,环境决定意识。那么也可推断,江郎山傲然挺立,卓而不凡的形象一定给毛氏一代代后人以深远的诱导和影响。始得“江山代有才人出”啊。 在这样睿智而辉煌的毛氏家族面前,所有的赞美都是饶舌。就此打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