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衢州清漾 | ||
| ||
走进衢州清漾 巫少飞 一 一部族谱和一位伟人的渊源 门开着,一位老人在冬日的阳光下一丝不苛地雕刻着一件绘有“江南毛氏始祖”毛宝图案的竹器……风吹过,甚至没有一丝尘埃。但我相信,有一天,这个衢州江郎山脚下、只有352户人家的村落,一定会让许多人投去惊鸿的一瞥。因为这个以毛宝7世孙毛元琼的号“清漾”命名的村落,揭示了一个惊人的史实:毛泽东祖籍在衢州。 八年研究 十多年前,原籍衢州、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教授郑国铨给衢州文化人陈定謇寄来一页《韶山毛氏族谱·凡例》复印件。这脆薄的一页复印件,突然在三衢大地激起层层涟漪,因为族谱中清楚记载着:“渊源,遵照老谱,派接西江。自宋工部尚书让公(记者注:即毛让)世居三衢……”而《常山县志》、《衢州市志》、《元和郡县志》、《辞海》等许多书籍上都有记载,“三衢”就是衢州。有人为之质疑,有人为之着迷,其中有一位代表性人物——衢州市社科联副主席郑艮安,他毕数年之功于一役,著作、出版了《毛泽东祖籍溯源——从韶山到衢州》。 郑艮安相告,在1990年以前,已有明确翔实的记录说明,毛泽东在湖南韶山的祖先从毛太华开始,至毛泽东已有20代。毛太华因战乱由江西吉水迁至湖南,而毛太华定居江西吉水之前的先祖情况,此前没有找到记载。1976年,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工作人员在整理馆藏书中发现了一部珍贵家谱——《韶山毛氏族谱》,这段历史才得以明示:毛姓从周朝开始,最早居住长江以北,是为“北毛”。后因战乱南渡,迁居江南。 “南毛”的始祖叫毛宝,是毛氏家族的第52代。毛宝的儿子因战功受封,居住在信安(即今衢州一带),从此繁衍生息,称为“三衢毛氏”。毛宝的第8代后裔中,有一个叫毛元琼的人,迁至石门清漾,清漾毛氏自此为始。北宋时,时任工部尚书的毛让从衢州迁至江西吉水。浙江衢州、江西吉水、湖南韶山三点由此联系起来。 郑艮安为完成毛泽东祖籍考,他挑灯夜读,查阅“二十五史”;四处奔走,寻觅古籍谱牒;八方求教,结识良师益友;实地考察,踏遍浙闽赣湘。这样,读谱牒、查史志、抄碑文、找图片,历经多年,终于获得了大宗珍贵的资料残篇。1997年,《党的文献》发表郑艮安的《毛泽东祖籍在浙江衢州》一文。1998年,《党的文献》发表河南大学刘玉深教授认同毛泽东祖籍在浙江衢州一文。1999年,《韶山报》全文刊登郑艮安关于毛泽东祖籍在浙江衢州一文。2000年4月,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郑艮安《毛泽东祖籍溯源——从韶山到衢州》一书。历时8年,郑艮安终于完成有关毛泽东祖籍在浙江衢州的立题考证。郑艮安的这一成果也得到学术界广泛认同。 发现族谱 事实上,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郑艮安已在《龙游航船头毛氏宗谱》等中发现,应有一支毛氏大宗在衢州江山清漾。而《清漾毛氏族谱》的发现,佐证了郑艮安的考证。清漾村人、已故的“江山毛氏研究会”秘书长毛永国是《清漾毛氏族谱》的最早发现者。1997年,那时的毛永国正在从事江山地名志工作,同时帮助郑艮安研究毛氏渊源。一位在江山人民医院工作的医师获悉江山广渡的一位毛氏后裔(宋时从清漾迁出),手头有许多线装《清漾毛氏族谱》,欲转卖给兰溪毛氏。这位医师将此消息告之毛永国,毛老得此消息,如获至宝,当即打电话通知,无论如何得留住对方,面谈交易。当时,毛永国正值儿子车祸,但他还是说服妻子和家人,忍痛花了2000元买下了《清漾毛氏族谱》。可上手一看,只有65册,少了一册《外籍》,幸好毛永国原先收藏了一册原本。这样,《清漾毛氏族谱》66册才得以完整地保存下来。 毛永国在家研读了半个月后,发现这套《清漾毛氏族谱》含金量很高,从中可以有力证明:江山石门清漾是毛泽东的祖居地。于是毛永国便与当时江山档案局局长徐焕华商量,让档案局收藏,并提出只要收回原先付出的2000元就行了。 1999年,徐焕华将此事告诉了时任江山市副市长的何蔚萍,热诚关心文化事业的何蔚萍立即与江山互感器厂厂长毛赛春联系。毛赛春一口应承,捐助3000元给江山市档案局,此事才得以玉成。 据毛永国儿子毛旭明介绍和早些年记者采访毛永国时的记录得知:解放前,毛永国的父亲毛延祥是前清秀才。在民国年间的每年正月初一祭祖时,毛延祥曾私下对族人说:“毛泽东的祖籍在我们清漾。”事实上,后来的清漾村、乃至衢州民间早就流传着这种信息,只是由于种种原因,他们没有张扬。而尚在蒙童时期的毛永国,显然被当时举人、秀才编纂族谱的庄重所震撼:民间所用的淡玉色土纸,纤维肌理异常柔韧,且防潮防蛀,谱匠手持一把锋利的薄刀,将已装订成册的族谱裁边,裁一页,于磨刀石上磨一下。据说,一本族谱从编撰、木刻到印刷,直至最后装订成册,往往要花两三年的时间。从小深谙古文的毛永国在之后一系列颠沛流离的生活中,始终没忘记清漾这块土地给予他的文化滋养。 整个上世纪90年代,毛永国一直潜心研究《清漾毛氏族谱》。他不止一次由于研究族谱,错过下班时间,被反锁在江山档案局的办公室内。毛永国曾说,他要把每一个毛氏祖先的生平事迹一一整理出来。包括晋归乡公毛璩,宋龙图阁待制毛渐,大词人毛滂,字韵学家毛晃、毛居正父子,明刑部尚书毛恺等等。毛永国生前完成的《关于<清漾毛氏族谱>历代纂修情况的研究》一文,其学术内容之精、见解之独到,为毛氏族谱研究奠下了一块铺路砖。 2002年,清代同治年间的《清漾毛氏族谱》,作为全国48件(组)档案珍品入选第一批《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这是浙江省入选名录3件中唯一一个由地市县级档案部门申报成功的项目。 毛泽东祖籍在衢州,像散发着香味的蕙风一样,迅速传遍大江南北。之后,《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解放日报》、《浙江日报》、《文学报》、《报刊文摘》等众多的媒体纷纷撰文介绍。 同根同源 郑艮安在其著作中,由《韶山毛氏族谱》中记载的“让公世居三衢”而提出问题,运用史志谱的翔实资料,分“三衢毛氏是江南毛氏主系”、“三衢毛氏迁吉水龙城”、“吉水毛氏徙湖南韶山”、“毛泽东祖籍在浙江衢州”等四部分论述,雄辩地阐明了:浙江衢州是吉水毛氏的原籍,江西吉水是韶山毛氏的原籍;湖南韶山是毛泽东的故乡,毛泽东祖先“世居三衢”,毛泽东祖籍在浙江衢州,从而创立了毛泽东祖籍浙江说。 为进一步梳理毛氏源流,2006年11月,江山市委、市政府组织了由江山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牵头的毛氏文化研究课题组,前往江西、湖南两地进行访问调查考证, 以获取第一手的资料。课题组共查阅毛氏族谱87卷次,相关资料100余册,访问了10多个相关部门和单位,拜访了30多位毛氏文化研究的专家学者和谱牒收藏家。此外,江山毛氏文化研究课题组成员考证了湖南省图书馆、韶山毛泽东纪念馆、《龙城毛氏巡判派谱》、《上湘毛氏宗谱》等处的资料,进一步确认:清漾系江南毛氏的祖居地,毛泽东祖籍在衢州。他们的观点得到了参与《韶山毛氏族谱》四次大修的毛崇文、韶山毛泽东纪念馆副馆长龙剑宇、吉水县毛氏文化研究组织者及代表人物毛凌志等专家的认同,也得了毛氏宗亲的认同。湖南省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室主任、《毛姓史话》一书的编著者毛炳汉教授说,江南毛氏是中华毛氏的主系,衢州毛氏是江南毛氏的主系,而清漾毛氏又是衢州毛氏的主系。毛泽东的祖籍与清漾有一脉相承的联系。他还将自己亲手绘制的《毛泽东家族世系图》赠送给了江山客人。从图中,可见清漾公毛元琼至毛泽东和毛岸英的一脉相承关系。12月5日,韶山毛氏宗亲特赠送江山毛氏宗亲一套珍贵的礼物——《韶山毛氏族谱》。在赠谱仪式上,中共十五大、十六大代表、全国劳模、韶山村党总支书记毛雨时深情地说:“韶山江山毛氏同根同源,一脉相承。我谨代表我们韶山毛氏宗亲向江山的毛氏宗亲、父老乡亲和前辈们问好。希望通过你们把江山毛氏文化和韶山毛氏文化发掘出来、交流起来,把两地毛氏文化发扬光大。” 2006年12月26日,毛泽东同志诞辰113周年之际,江山市政府、江山市文化界在省级历史文化村镇——石门镇清漾村举行隆重的“江山毛氏宗亲迎接《韶山毛氏族谱》仪式”。 此次韶山毛氏宗亲赠于江山清漾毛氏宗亲的书籍共有10多册,清漾村举行了盛大的迎接仪式。同时还举行了舞龙、抬阁等文娱活动。江山副市长朱瑞清将韶山毛氏宗亲赠送的《韶山毛氏族谱》,转授给清村毛氏宗亲代表毛万阳。之后由清漾毛氏58世孙毛旭明主持置谱、存谱等仪式。整个活动由江山副市长何蔚萍主持。《韶山毛氏族谱》回“老家”江山,意味着江山与韶山毛氏一脉相承的结论,得到了韶山毛氏宗亲的完全认同。 江南毛氏后裔、原全国人大常委、浙江大学教授毛昭晰发来贺信:“中华毛氏是黄帝之裔、周文王血脉。在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中,无数毛氏先人以智慧和热血书写着光辉的篇章。我们江山石门清漾毛族,更是人才辈出,彪炳史册。开展和做好毛氏文化研究,于民族历史文化研究,于民族文化认同,于海内外华人,尤其是万千毛氏后裔的感情回归,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 一个姓氏和它的历史文化名人 自始祖毛元琼定居清漾,已有1400多年历史。历代子孙恪守清廉之风,以耕读传家。这“贵而不富”的清漾村曾出过8位尚书,80多位进士。近代国学大师毛子水、蒋介石原配毛福梅都是清漾毛氏后裔。 毛渐:第一位为毛姓修谱的人 现存的《清漾毛氏族谱》为土棉纸木活字本,清同治己巳年(1869年)版本,而他最初的编纂者为清漾毛氏27世、宋龙图阁待制毛渐,毛渐初纂的依据“乃梁尚书兵部知谱事贾贽所上之本”。 毛渐(1036年—1094年),宋治平四年(1067年)进士,出任宁乡县知县。以治理沅江五条支流、开发湘西的政绩,召为司农丞,提举京西南路(今汉水流域)常平。元(“祠”字的“司”改右)四年(1089年),任两浙转运副使,正值太湖沿岸洪水泛滥成灾,毛渐按照吴越国钱氏统治时期曾采用过的方法,“起长安堰至盐官,彻清水浦入于海”。又开辟无锡莲蓉河,武进庙堂港等,至此以后,水患不再。由此可见毛渐通晓水利。因治水有功,毛渐入京任吏部右司郎中。其后又以秘阁校理出任陕西转运使,“摄渭、秦、熙三州”。曾出任边镇元帅,领兵驻泾原,防御西夏。绍圣元年(1094年)调任渭州(今甘肃平凉)知州。 毛渐著的《地理五龙秘法》、《毛渐诗集》10卷、《毛渐表奏》10卷、《清漾毛氏族谱》一部,均收入《宋史·艺文志》。作为学者,毛渐还整理过不少古籍。元丰三年(1080年),奉苏州太守晏知止之命校正刊行《李太白文集》,这是李白集的第一个刻本,世称苏本。北宋年间又有据苏本翻刻的蜀本。今苏本虽已不传,但现在国家图书馆藏本有北宋蜀刻本,后有《毛渐序》。此外,《古三坟书》是古代一本研究易经的书,对于研究战国至汉魏以来的五行学说,以及黄老思想和儒家思想具有重要价值。《三坟序》中说,北宋元丰七年(1084年),毛渐在泌阳民间发现《三坟书》。其事详见《宋史·列传第一百七》。 毛滂:北宋潇洒派词宗 毛滂(1060年—约1124年),字泽民,父维瞻、伯维藩、叔维甫皆为进士。毛滂自幼酷爱诗文词赋,宋元丰三年(1080年)随父赴筠州(今江西高安),结识苏辙。七年出任郢州(今湖北钟祥)县尉。元(“祠”字的“司”改右)时,毛滂任杭州法曹,以一篇《惜分飞·富阳僧舍代作别语》为苏轼激赏。原词为:“泪湿栏杆花着露,愁到眉峰碧聚。此恨平分取,更无言语空相觑。 断雨残云无意绪,寂寞朝朝暮暮。今夜山深处,断魂分付潮头去。”《四库全书提要》载:“苏轼守杭州,滂为法曹,秩满代去,已行抵富阳,轼闻有歌其《惜分飞》词者,折简追还,留连数月,由此知名。”元符元年(1098年),毛滂任武康知县。崇宁元年(1102年)由曾布推荐进京为删定官。同年曾布罢相,毛滂连坐受审下狱,后流落东京。大观初年(约1108年)填词呈宰相蔡京被起用,任登闻鼓院。政和年间任词部员外郎、秀州(今嘉兴市)知州。毛滂诗词被时人评为“豪放恣肆”、“自成一家”。著《东堂集》10卷,收入《四库全书》。《宋史·艺文志》列有《毛滂集》15卷。 因投书蔡京上谀词,毛滂一直被人视为三流词人,为治词者所冷落,唯薛砺若《宋词通论》中称,毛滂与柳永、苏轼、秦观、贺铸并列为北宋五大词派之一。北宋大文豪苏轼甚至把毛滂与孟郊、贾岛、张耒、黄庭坚相提并论,誉毛滂“文词雅健,有超世之韵。气节端历,无绚人之意。”上彊村民在《宋词三百首》中也誉毛滂词为“清圆明润、别树一格。”突破“词为艳科”的传统使毛滂在词史上留下了足迹。至今,在《清漾毛氏族谱》中,仍记载着许多苏轼与毛滂交往的酬答书信、词文。南宋周辉也认为毛滂词含蓄情醇,“语尽而意不尽,意尽而情不尽。”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在两宋近两万首宋词中,以黄庭坚和毛滂作的咏茶词最多,其中,毛滂的《玉楼春》首次提及“侑茗”这个概念,这在宋人文集中并不多见。 毛注:16次上书弹劾蔡京的谏议大夫 毛注(?—约1130),字圣可,北宋元丰五年(1082年)进士。是衢州继“铁面御史”赵(扌卞)之后又一位严正的御史言官。曾先后任南陵、高苑、富阳三县知县,都以“治办”称。大观年间(1102年—1110年),御史中丞吴执中推荐其为御史,按惯例徽宗应诏见。还未见面,吴执中就被罢官了,因此毛注想推辞此项任命,徽宗却坚决要召见他。见面以后对毛注说:现在读书做官的,“寡廉鲜耻,而卿独知义命,故特召卿。”毛注因此出任主客员外郎。当时,奸臣蔡京在毛注的累累弹劾下,被免除宰相之职,却留在京师。毛注上疏揭发他:“其擅持威福,动摇中外,以叶梦得为心腹,交植党羽。”徽宗因此驱逐叶梦得,而迁毛注为侍御史。之后毛注又进一步上疏弹劾蔡京,论其“受孟翊妖奸之书,与逆人张怀素游处,引凶朋林摅置政府,用所亲宋乔年尹京。其门人播传,咸谓陛下恩眷不衰,行且复用。”蔡京因此罢官。 大观四年(1110年),彗星再次出现。毛注借此机会再次上书论蔡京罪恶的已为天人交谴,“虽罢相致政,犹怙恩恃宠,偃居赐第,以致上天威怒。推原其咎,实在于京。” 为正朝纲、除佞臣,毛注先后上书弹劾奸臣蔡京的奏章达16次。最终蔡京离开京都,拙居钱塘。而闻名北宋的“花石纲”一案,最初上疏反对的也正是毛注。 但在封建权力的柄杖下,像所有耿直之士一样,毛注并不能自居,晚岁的他借祭祖先人墓归家后便隐居清漾仙居寺。他的一首诗“转目已成昨,累名俱是空”表达的正是此义。毛注生平遗著有《毛注奏议》,收入《宋史·艺文志》。 毛晃与毛居正父子:一生编著韵书 毛晃(1084年—1162年),字明叔,为毛滂族侄。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与朱熹同榜进士。毛晃为南宋著名小学家,他为了修订和补充《礼部监韵》而潜心研究、著述,夜以继日,磨穿了案砚,高宗皇帝特御赐铁砚一方,因此文人学士尊他为“毛铁砚”。其后裔至今仍保存有铁砚。 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花费了毛晃一生精力的《增修互注礼部韵略》一书编著完成,他较《礼部监韵》增收了2655个字,增注别音别体字1961个,订正485个注音、解释,纠正了其中一些错误。它是一部学术价值高、实用性强的工具书。另外,毛晃还编著了地理著作《禹贡指南》,此书博引《尔雅》、《周礼》、《汉志》、《水经注》、《九域志》诸书,而旁引前儒成说,以证古今山水之原委,言之有据,持之有故。 毛晃之子毛居正,字谊父,一作义甫。非常有趣而巧合的是,他与父亲为同榜进士,兴趣又相同,对韵书颇有研究。于是,他继承父业续修韵书,完成《增韵》一书,增收1420个字。晚年受国子监聘请校正经籍,著有《六经正误》,并为《资治通鉴》作注释。 毛氏父子所著韵书,在学术界奉为正宗,南宋后期还刊行全国。明初著名文学家、大学士宋濂曾奉旨编著《洪武正韵》,采字注释,主要依据的是毛晃、毛居正的韵书。 入选《中国书院大辞典》的江山“高斋书院”为毛晃所创。毛晃的《增修互注礼部韵略》5卷、《禹贡指南》4卷,毛居正的《六经正误》6卷,均被收入《四库全书》。 毛恺:一身浩然正气 毛恺(1506年—1570年),字达和,号介川,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进士。初授行人司行人(掌管传旨、册封等事),后擢升为御史。先后担任过安徽宁国知府,河南按察使,南京刑部、吏部尚书,明刑部尚书等职。 为官期间,毛恺独历清操,拒收任何馈赠,时人称其“冰蘖其清,毛公一人。”明隆庆年间(1567年—1572年),江山县筹建城墙,知县余一龙按例征银,但他打开粮册一看,不料毛恺家只有薄田数亩,米仅数石,还不及普通下户的产业。余一龙大为感动:“先生彻表彻里,浑然一致,天下宁几人哉?”毛恺对自家亲人则是无私自律,他家造房子,地皮缺一角,而邻居建厕所,家人请他出面要地方官帮助解决,他却说:“退一步天地宽阔,还是缺一角好。”至今毛尚书的屋子仍然缺一角,成为传世美谈。 毛恺无私无畏,秉公执法,对于京官违法,概交法司查处,决不姑息。给事中张齐受贿,毛恺即上奏,请求重判以示国法威严。而对京城监狱中无辜囚犯则奏请无罪释放。就是皇上有不妥的处理,他也敢于坚持公正。如太监李芳因检举朝官贪污浪费,又谏劝穆宗勿沉溺游乐,触怒穆宗,被廷杖八十,下令刑部监禁待处决。毛恺奏道:“李芳罪状未明,臣不能随意治他的罪。”在毛恺一再的谏请下,李芳终于获释。时人称毛恺为“毛青天”。 《西游记》作者吴承恩曾为毛恺写过“道德逢辰颂序”,赞毛恺“恢之于宽”、“履之以让”、“饬之以礼”、“体之以勤”。 毛恺死后被追赠太子少保,谥“端简”。著有《介川文集》10卷、《奏议》8卷、《薛文清读书录钞释》3卷。 毛子水:国学大师 毛子水(1893年—1988年),原名延祚,改名毛准。毛子水启蒙老师是监生毛廷柱。幼年的毛子水读了大量的四书五经,为他以后研究国学奠定了基础。 1914年,毛子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与傅孟真、顾颉刚同为学友。1918年冬,毛子水与同学傅斯年、罗家伦等发起组织“新潮社”,创办《新潮》刊物。中国现代史上的文化名人如顾颉刚、孙伏园、叶圣陶、俞平伯、朱自清、冯友兰等均是社员。1920年,毛子水于北京大学毕业留校任教并任北大图书馆馆长。两年后,他赴德国留学,曾亲聆听爱因斯坦讲课。 抗战期间,毛子水与陈寅恪教授一同离开北平,任西南联大教授。曾押北大图书馆珍贵善本经香港、越南海防抵昆明。1945年返北平,仍任北大教授兼图书馆馆长,并主编《大公报》文史周刊。胡适在学术上曾称毛子水为“东南图书馆”。 1949年,毛子水应台湾大学校长傅孟真之邀任教于台大中文系。1954年被聘为台湾“教育部”学术审议委员会常委。1959年受聘为台湾“国家长期发展科学委员会”委员并任主席至1986年。1960年,毛子水曾偕胡适、钱思亮等36人赴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大学参加“中美学术合作会议”,发表论文《人文概论》。 毛子水先后任《新时代》主编,“中央研究院”评议员,台大中文研究所博士班导师。著有《毛子水文存》、《<啧有烦言>解》、《胡适先生传略》、《记陈寅恪先生》、《傅孟真先生传略》、《<论语>今注今译》、《<荀子>训解补正》、《中国科学思想》等。 这小小的村落,在1400多年的历史中,还出过一门“七子六进士”,主张抗金的状元毛自知、弘一大师书法艺术衣钵传人毛善力,以及毛维瞻、毛国华、毛友等浙西文人群。清漾族人之著作收入《宋史·艺文志》的有9部,收入明代《永乐大典》的有5部,清代《四库全书》的有6部,是浙江文化的的一个亮点。 三 一个村落与它的文化乡愁 一 清漾,俗名青龙头,全村以毛姓为主,位于江山城南22公里。其西南紧依国家级旅游胜景江郎山,南临仙居寺,北枕古镇石门。在青山环抱中,清漾村素然而立。 村中有聚宝盆状的小山,山上有一座七级六面楼阁式空心砖塔,名清漾塔,高12米。明代天启《江山县志》即记有此塔。据清漾毛氏58世孙毛旭明介绍,当年造清漾塔是为纪念主张抗金的状元毛自知。清漾塔旁,一条山涧小溪,蜿蜒穿村而过。村周有田数百顷,村中鸡犬相闻。小桥、流水、人家、古树、农舍无规无矩地簇拥在高低不一的地块上。村中的交通,一律是卵石铺砌的狭窄巷道。老房子也是一色的白墙青瓦。 按理说,这个出过8位尚书、83位进士的村落为达官显贵聚居之所,必定豪宅遍布。可当我们深入清漾村落时,发现这里没有一座高大的古建筑,没有一个气势磅礴的中门高槛。所有的古建筑府宅,没有高大的马头墙,无飞檐翘角,无浮华的牛腿雀替,没有雕梁画栋,更无金碧辉煌之美。 清漾祖宅初建于梁大同年间(535年—546年),现有三进两天井,占地约330平方米。首先跃入眼睑的是“清漾祖宅”四字,这是胡适于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写的。祖宅门口曾有苏轼题联:“天辟画图星斗文章并灿,地呈灵秀山川人物同奇。”而后中堂的柱联何人所写已不可考,意思则更明确:“天下四君子纯修第一,两朝三尚书伟绩无双。”其中“三尚书”即指宋代毛晃、毛友及明代毛恺。毛子水曾说:“在欧美各国的乡村文学中,都没有像清漾祖宅中这样的联语富涵教育意义。”中堂“东堂流芳”匾为北京大学教授毛常为纪念毛滂的《东堂词》而题。据村人介绍,当年,清漾祖宅倒塌后,有村民捡了匾额当床板,由于不合榫头,已锯去了一角。因祖宅遭遇过火灾,现存的祖宅为已故的、江山毛氏研究会秘书长毛永国于前几年主持集资修葺。内有完整的毛氏世系图,以及记述清漾世家历代中举者名录和祖先的诗词文碑刻。 在国学大师毛子水的府宅内,我们见到正堂上有一幅毛子水先生的晚年夕照,其神采奕奕,纯粹一幅学者风范。房子不大,中间设一小天井,把堂屋分上堂和下堂。上堂摆香案与八仙桌,剩下空隙部分,仅容客人转身。下堂更小,仅三四步之宽。而令我们惊奇的是当年毛子水用过的书橱上,有他亲题“实事求是”四字。字很小,是隶书。毛永国曾说,他小时就见到这四个字,说来至少70余年了。 在《清漾毛氏族谱》和毛滂的年谱、诗文中,我们还能看到毛滂当年在这个村庄的点点滴滴,如“归阁底”、“掬泉墩”、“溪平丘”、“仙居寺”等。 爬上清漾毛氏58世孙毛旭明的顶楼,清漾村悉收眼底。所有古宅,均无豪华之处。一位学者一语道破:这里是廉吏之居所。 二 仙居寺位于清漾5里处,古寺对面壁立着天斧神工的石大门。此石门深10余米,高与宽各20余米,岩顶拱形有缝隙,上有古藤倒悬、水帘如瀑。仙居寺因王安石在此读过书、朱熹在此讲过学而闻名遐迩。仙居寺始建于宋代,为旧时江山最大的寺院之一。柱联云:“门迎瀑布千寻水,地接江郎一簇山。” 仙居寺昔设庠序,王安石及县人毛注、毛滂、毛恺等曾就读于此。庆历二年(1042年),毛维瞻与王安石同登进士。寺中原有“怀舒阁”,据衢州府志载,此阁为宋谏议大夫毛注建,以纪念王安石游学于寺。“介川亭”为明浙江巡抚胡宗宪命名,以纪念毛恺。抗战期间,中国共产党石门区委在仙居寺成立,领导群众开展革命活动。 毛旭明告诉记者,仙居寺附近的白岩山,有一孤石,形如纱帽,上方且平,背面可攀缘而上。明刑部尚书毛恺未及第时常倚坐此石,诵读《易经》,因名“璞石”。仙居寺附近还有水帘洞、白云庄、剑瀑等10余处景观。 清漾周边,自唐以来,书院、族塾、家塾众多。村中有清漾书院,南有江郎书院、仙居书院,西有界牌书院,北有留斋书院。那耕读传家的传统依然流淌…… 三 毛旭明家现存一幅太公像,太公像下画有一白龟。毛旭明向记者说了这样一个传说:毛氏51世孙毛宝以功封庐江太守,历邾城之役,败北。其子孙食邑三衢后,子孙尊毛宝为江南毛氏始祖,并说毛宝邾城之役是由他养的白龟载他渡江脱险的。因此,江山毛氏许多太公像上都画有白龟。 像这样的传说还有许多,特别是“毛青天”毛恺,民间广泛流传着他在清漾读书时有神仙帮他打扇,他送价格最低的一盆“万年青”与嘉靖皇帝,他被误作民夫让差役抓去拉纤等。 像书画、器具、古建筑、传说之类的,清漾村还有许多。只是在历史的长河中,它正渐渐消逝。所幸的是:“让行将消逝的成为永恒”已为越来越多的人认同。不久前,江山市全面普查了省级历史文化村镇清漾的文化遗产,计460多件。今年1月初,江山副市长何蔚萍已邀请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阮仪三教授担任清漾村规划专家。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