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可久衢州行迹和散曲鉴赏 | ||
| ||
张可久衢州行迹和散曲鉴赏 汪筱联 著名诗人张可久(约1270-1348),字伯远,号小山,元·庆元路人(今浙江宁波)。曾任路吏转民务官(掌管文牍)、扬州民务官、桐庐典史、会稽路幕僚、衢州路幕僚、昆山县幕僚等杂职,足迹遍及浙、苏、皖、湘、鄂等江南各省,以其特具的观察力将其所观察的景色、气候、人物、故事等等记录入诗曲中。 张可久衢州之行迹,从《自会稽迁衢州》分析:他原在会稽路任幕僚,泰定元年(1324)应赵抃后裔赵仲礼任衢州路总管之约,出任衢州路总管府幕僚。 诗人在衢州留下九首无异议的词曲是《中吕·红绣鞋·三衢道中》、《黄钟·人月圆·三衢道中有怀会稽》、《南吕·金字经·访吾丘道士》、《中吕·朱履曲·烂柯洞》、《南吕·金字经·青霞洞赵肃斋索句》、《双调·折桂令·三衢平山亭》、《双调·折桂令·莲华道中》、《双调·折桂令·游龙源寺》、《双调·折桂令·肃斋赵使君致仕归》,为衢州留下一笔珍贵的元曲历史文化遗产。 他专写散曲,特别致力于小令,留存散曲800多篇,约占现存元散曲的五分之一。以诗的历史地位为喻,李开先认为“元有乔(梦符)张(可久),其犹唐之李(商隐)杜(甫)。”(见《乔梦符小令序》)。 张可久一生仕途颇不如意,在元代中间有七十余年废除了科举,这对读书人来说无疑是一个极其沉重的打击。社会地位一下子降到了社会底层。作为幕僚,身不由己,奔波各地幕府衙署、仕途艰苦。但这也给诗人提供了游览各地名山大川、名胜古迹的机遇。由于元代统治者极端轻贱汉人知识分子,所以当年留下诗人的行迹资料甚少。笔者在零碎的历史资料中,仔细地寻找诗人的行迹。通过民国《衢县志·诗馀》刊载的张可久在衢州留下的散曲小令,以及有关历史人物资料的查找,特别是通过上海辞书出版社《元曲鉴赏辞典》的学习和研究,基本上查清诗人在衢州的行迹。为报答这位元代的先贤、元曲的一代宗师对衢州历史文化的馈赠,充分利用地方文史资料,针对诗人留下的具有衢州地方特定的地理环境和时代特征的散曲小令进行逐篇(按推测创作年代顺序)分析、鉴赏、研究。由于本人的学术水平限制,加上资料查阅收集的难度,抱着抛砖引玉的诚恳之心,利用晚年不需劳食之忧,钻进历史陈年,钻进文史古籍,与古人先贤对话。 三衢道中 〔中吕·红绣鞋〕 白酒黄柑山郡,短衣瘦马诗人,袖手观棋度青春。 仙桥藏老树,石筍痉苍云,松花飘瑞粉。 “三衢”自古至今是衢州的雅称。多见于诗词散文中。三衢道中指进入衢州的驿道。从诗人词曲《自会稽迁三衢》、《永康驿中》、《金华客舍》中分析,小山是从绍兴经永康、金华,沿着金衢盆地南山驿道进入衢州的。时间应在元·泰定元年(1324)左右。应是在冬尽春回的早春时节,作为当时衢州路总管赵仲礼的僚属书吏,也作为赵使君的客人造访衢州。三衢有幸迎来这位被后人誉为元曲巨星的诗人张可久。 “白酒黄柑山郡” :古时烂柯山下有驿站、驿亭和官渡(游仙渡),经诗人一指点,马上使人想到宋·陆游《偶得石室酒独饮醉卧觉而有作》诗“初寒思小饮,名酒忽堕前,索罂手自倾,色若秋涧泉。”的石室风流酒来。黄柑亦是石室特产,俗称香枹,色黄醇香,能久储。山郡应是指古代信安郡,遗址在现城南石室山一带。诗人用六字将三衢古道特色表达一尽。同时用“短衣瘦马诗人”六字将自己也恰当地融进词曲中。“袖手观棋度青春。”诗人在此将晋代王质在烂柯山石室观棋成仙的故事也融化进词曲中。 烂柯山又称石桥山。仙桥对老树,石筍对苍云,松花对瑞粉。张可久作散曲,锤炼字句、讲究声律、对仗工整,此处可见一斑。诗人用“藏”“痉”“飘”三字,将古驿道旁的烂柯仙境这个神话世界活灵活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三衢道中有怀会稽 〔黄钟·人月园〕 松风十里云门路,破帽醉骑驴。小桥流水、残梅剩雪、清似西湖。 而今杖履,青霞洞府。白发樵夫,不如归去。香炉峰下,吾爱吾庐。 这首小令是一首借景述情的散曲,“松风十里”是旧日烂柯山景色的真实写照。烂柯山松树极为有名。烂柯松烟是明清时著名的制墨原料。驿道在松林中蜿蜒伸展,消失在远山的淡云薄雾之间。作者沿山道骑驴跨马,载着避残冬春寒的破毡帽,午间在驿道旁的小酒店饮酒用餐后,微醉中又匆匆忙忙地上路了。腊梅将尽,山间阴处尚残留剩雪,这是冬去春将来的时节,小桥流水,江南古道边的景色就像当年寓居西湖边的景色一般。 下半曲是诗人杖策游览烂柯胜境时见景思情发出的慨叹之言。张小山的一生,仅做过幕僚小吏等杂歌。他沉屈下僚,无所竞争,但是宦海的风涛,世途的艰难,还是相伴他一生,作为幕僚,寄人篱下,“不如归去”吐露出他倦于仕途,诗人想往淡泊而恬静的田园生活。感慨之中,又增添一层“思乡”之意。遥想白发樵夫已入仙境,我辈蹉跎,还在奔波。青霞洞是衢州的名胜,香炉峰是绍兴的名胜,作者喜爱游赏胜地,诗人长期生活在越中(今浙江绍兴一带),那里有我旧日寓居的茅庐,如能像仙人一样,回到我旧日寓居的茅庐去过无忧无虑的生活那多好呀! 访吾丘道士 [南吕·金字经] 细草眠白兔,小花啼翠禽。且听松风坐绿阴。寻:洞天深又深?游仙枕,顿消名利心。 烂柯山旧时有集仙观,青霞洞是道教第八洞天。当诗人进入烂柯仙境时,这郁郁葱葱的青山、这万壑松风的绿阴,静悄悄的仙境中唯见卧眠在细草中的白兔,花枝丛中偶然传来几声鸟鸣。吾丘道士在谧里修炼?作者在聚精会神地寻访吾丘道士。好一个“寻”字:寻得幽深的烂柯洞天。在此八百年前,曾是衢州刺史的唐信安郡王李祎曾在此“寻”王质观棋所。这首被后人誉为仙诗的《登石桥观寻王质观棋所》的诗碑石刻当时还竖立在青霞洞天中。诗人的“寻”在幽深的思维中进行。这里没有去写诗人与道士的交往,却将诗人淡泊的心境与李祎诗中所描述的“山花恒淡香、青溪转黛色、薄烟幂远郊,遥峰没归翼”的境界融为一体。世间的官场中的名利纷争、寡廉鲜耻,在这纯静的洞天仙境中消失得无影无踪。 “且听松风坐绿荫。”是谁坐在这静静的松林绿阴下且听松风?当然是人,是作者自己。诗人将自己融进诗中,融进画中,融进仙界中。 烂柯洞 〔中吕·朱履曲(红绣鞋)〕 永日长闲福地,清风自掩岩扉。樵翁随得道童归。 苍松林下月,白日洞中棋。碧云潭上水。 此曲原载《烂柯山志》中。 衢州烂柯山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山。王质观棋成仙这一富有哲理的故事,经历代典籍记载,名扬宇内。自唐以来更受名人学士、骚人墨客的青睐。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早已深深的吸引了这位当时已被尊称为词林宗匠的诗人。有关诗人描述衢州情景的九曲小令中,有五首与烂柯山有关。《烂柯洞》就是其中的一曲。 道书中谓烂柯山石室为青霞第八洞天,烂柯福地。晋樵者王质入山伐木,见二童子对弈。质置斧于坐而视。童子与质一物如枣核、食之不饥。局终,童子指示之日:“斧柯烂矣!”质归已及百岁,无复同时人。唐刺史陆庶记云:“巨石横空,矫如惊龙。崪屼划坼、际于穹崇。”当年张可久进入这谧静而清幽的胜境。诗人将自己融进了这座充满神话的烂柯仙界。曲一开头就以“字字的确,斤两相称描绘出宁静的洞天胜境福地”。“永日长闲福地,清风自掩岩扉。”接着用“樵翁随得道童归”。将烂柯神话故事画龙点睛地展现给读者。“苍松林下月,白日洞中棋”乃化用唐王维《山居秋瞑》中“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诗意。天色已暝,却有皓月当空。苍松寓壑,山泉清洌。“棋”是哲理中的黑白世界,也是烂柯山洞天福地的精华。诗人用34个字的小令,将烂柯胜境和故事交待得清清楚楚,含蕴丰富,耐人寻味。 青霞洞赵肃斋索赋 [南吕·金字经] 酒后诗情放,水边归路差。何处青霞仙子家?沙,翠苔横古槎。竹阴下,小鱼争柳花。 这应是张可久描写青霞烂柯洞天的又一首小令。诗人在踏访被道家誉为青霞第八洞天的烂柯洞天之后,诗情豪放,略借酒意,用生花妙笔为同行来烂柯仙境踏寻仙迹的赵使君赋上一曲。“何处青霞仙子家?”几千年来王质观棋烂柯成仙的传说,传了一代又一代。多少文人墨客来这青霞洞天寻找这人间仙境,留下多少寻找仙踪的诗词。在这清静的烂柯仙境内“何处”是神仙的家园?这永远是一个若隐若现的谜题。 游仙渡边的归路,是那么的坎坷不平。在元代统治者极端轻贱知识分子的封建专制社会中,才华横溢的作者仅仅只能用坎坷不平的道路来表示自己作为幕僚在社会中辗转飘零、行路艰难的内心世界。“古槎”,旧时木筏名,这里指岩底古渡用来摆渡的木筏。这里作者给后人展示出一幅江南山水画。乌溪江边,红色丹霞屹立潭边,翠竹叠阴,木筏古渡。加上跃动的小鱼,随风飘散的柳花,山光水色,尤如一幅淡远幽雅的丹青画卷,更使小令充满生命力。 从这首小令中可以看出赵仲礼和张可久二人的交谊,已突破主官和幕僚的隶属关系。张可久是以诗人的身份作为赵仲礼的一位宾客来游览青霞洞天的。作者轻松愉快的心情可见一斑。 三衢平山亭 [双调·折桂令] 倚栏杆远与山平。一勺甘泉。四面虚亭。隐隐浮图,层层庵画,小小蓬瀛。 随月去长空雁影,唤秋来高树蝉声。客路飘零,天宇澄清,剑气峥嵘。 这曲小令是张可久在峥嵘山总管府,衙署后园为名胜平山亭所作。首句写峥嵘山独具的地理位置。峥嵘山位于金衢盆地西部衢州市区的中心,一峰突兀,海拔仅一百余米,其四周均是平原滩地。在峥嵘山的南、西、北三面环有仙霞岭、怀玉山、千里岗三座千米以上大山,因距城五十里远,所以盆地边缘的大山看似与筑在峥嵘山上的衙署建筑持平,故有平山堂、平山亭等著名古迹。平山亭建于元·大德七年(1303),为衢州路治中陈孚所作,并撰记作铭。亭在衙署退堂后,站在平山亭中,环衢诸山和山下城廓历历在目,此为峥嵘山一极佳俯瞰处。旧日郡斋使君常在亭中宴请来宾。“甘泉”指亭边不远处的一泓清泉,名曰“蒙泉”。“四面虚亭”是指亭的建筑四面临空,四边皆可远眺的亭子。“隐隐浮图”是指峥嵘山南面北面的二座梁代古塔。一座在山南面十五里开外的烂柯山上的雁塔,一座在山西北三里的天皇塔。在亭中眺望远山近廓,美丽的江南古城就象在图画中一般,故有“层层庵画”一词。旧时山四周环城濠沟、湖泊,峥嵘山就像一座小小的蓬莱仙岛一样。 诗中“隐隐浮图、层层庵画、小小蓬瀛”十二个字诗人绘制了一幅江南古城的风景画。 入夜,寂静的峥嵘山麓,明月将尽,雁影蝉声,渲染出诗人层层的情怀,作为一位身处异地的幕僚。虽然是使君总管的宾客,但还是一位不能展示抱负的失意者,到处飘泊奔波。“残月”“雁影”“秋蝉”都与秋色有关。表述出诗人萧索伤怀的气氛。“剑气峥嵘”一句是诗人的画龙点睛之作,这也是诗人对峥嵘山几千年的军事历史文化的解读。峥嵘山作为冷兵器时代的东南军事要塞,川陆所会,四通五达,东南之辐凑的特殊军事地理位置的简炼表达。 莲华道中 [双调·折桂令] 洗黄尘照眼沧浪。古道依依。幕色苍苍。远寺松篁,谁家桃李?旧日柴桑。 红袖倚低低院墙、白莲开小小林塘。客过徜徉、题罢新诗、立尽斜阳。 衢州城西北有一座佛教名山,也是地方名胜,曰小九华山、山若莲花。共有九峰。这应是诗人游访龙源寺(今存遗址)途中咏作。从衢州古城出大西门渡过衢江西行,旧时步行需二日才能登上小九华山主峰下的灵鹫寺。龙源寺位于老城关到灵鹫寺的半程中,故俗名半山寺。 “洗黄尘照眼沧浪”寓意诗人这次游览莲华胜境的悦愉心情,离开官场应酬,来到这大自然中,洗尽我这双充满官场黄尘的醉眼。“沧浪”本指汉水、诗人在这里借指濲水。“古道依依、暮色苍苍”一是指景,二是借题发挥,人生道路依依,人已进入暮年。“远寺松篁”深山藏古寺,在远山的松树竹林间,隐隐深藏着名山古寺。“谁家桃李,旧日柴桑。”乡村郊景描述。又表示出夏季桃李成熟之季。此处与下一曲《游龙源寺》中“一曲新蝉”都点出初夏季节。 小令的下半曲极为生动轻松,“红袖倚低低院墙,白莲开小小林塘”。一副充满乡间生活气息的风景画,使诗人流连忘返,忘掉这次出游的目的,忘掉了往日的烦杂。徜徉其中,诗意勃发,一曲小令随口唱吟,在这里使人忘掉时间。 诗人在这首小令中,巧妙的将色彩运用入曲中“红袖”“白莲“黄尘”,使小曲更加生动活跃。 游龙源寺 〔双调·折桂令〕 问行人何处龙源?古路萦蟠。细水蜿蜒。柳耳垂阴,花心困雨,树顶摩天。 借居士蒲团坐禅,对幽人松尘谈玄。诗者留连,百巧黄鹂,一曲新蝉。 劈头一个“问”字,点出诗人第一次踏访这座浙西佛教名山。作者没有去写龙源寺庙的历史和寺庙的壮观,却去描述河水蜿蜒的龙源山谷。深邃幽雅、古道悠悠的环境却感受深山古寺的境界。“借居士蒲团坐禅,对幽人松尘谈玄。”这是充满哲理和遐想的构思。诗人的思维离开了现实的环境,进入佛道的神仙境界。“居士”、“幽人”、“诗人”、“行人”,人物呼之欲出。“坐禅”、“谈玄”,佛道术语远离世间权欲。 “诗者留连,百巧黄鹂,一曲新蝉。”点出了诗人向往陶渊明式的隐居生涯的自由自在,后三句四字按照曲牌要作三句对,即鼎足对,此处诗人格律上音调和谐,对仗工整,用字典雅,堪称清丽诗人的杰作。 肃斋赵使君致仕归 〔双调·折桂令〕 杏花村酒满葫芦。竹马相迎。郊外先驱。清献家风,渊明归兴,尽自欢娱。 荣故里名香二疏,播廉声思在三衢。教子读书,黄卷青燈,玉带金鱼。 原文第八字有误,本文核校时删除。 这是诗人致仕离任赠与主官衢州路总管赵仲礼的小令。 “肃斋”一词在此有二解。一解为赵仲礼,字“肃斋”。二解为孟郊有《峥嵘山》诗有“坐啸郡斋肃”。这里小山所指应为衢州路总管府。“使君”是诗人对总管的雅称。这里的赵使君就是指赵仲礼,“致仕”从官位下退职,这里含年老退休的含义。“杏花村酒满葫芦”这里是樽酒庆贺的意思,所谓浅茶满酒。在开怀中庆贺赵使君致仕,荣归故里。赵仲礼的先祖,就是北宋以廉政著名的赵抃。赵抃故里在衢州城北郊外三里的沙湾村。赵家故居称孝悌里。当乡亲们知道,衢州地方上当最高行政长官的赵仲礼致仕荣归故里时,用传统的跳竹马舞来迎接同乡的衣锦还乡。赵抃以一琴一鹤获世人尊敬,誉为先驱。死后谥清献公。诗人赞赵仲礼,承继祖上清廉家风。“渊明归兴”这里借陶渊明去官归隐的典故,祝贺赵仲礼,功成身退,今后可像五柳先生一样消遥乐趣,尽自欢娱。 后节“荣故里名香二疏,播廉声恩在三衢”借用二苏典故。赵抃致仕荣归故里时。二苏兄弟曾特作二疏致贺。苏轼作《贺赵大资政致仕书》,苏辙作《贺赵少保启》。苏辙还亲自到衢祝贺。成为一时佳话、赵抃逝世后,神宗下旨,赠太子少师、谥“清献”苏轼奉旨撰《赵清献公神道碑》、纪念这位清正廉洁、无私无畏先贤。“一琴一鹤”典故的传播,名扬三衢,给衢州带来多少光彩。最后三句为鼎足对。宣扬十年寒窗,教育子女读书育人、书中自有黄金屋的儒学思想。此曲用了四个典故,有赞扬清廉,有赞美隐逸,有赞颂致仕。 后记三则: 一、张可久任衢州路总管府幕僚的成立 张可久任衢州路总管府幕僚一事为什么在衢州地方志中没有任何记载?其一,原衢州路职官记录,仅仅记录达鲁花赤、总管、同知、治中、府判、推官六级官员,张小山作为幕僚,不可能入志;其二,张小山当时作为诗人,尚未达到很高知名度,所以地方志中未有记载。 从《自会稽迁衢州》一曲中的“迁”可解读为“迁任”。从这里可知张小山原在会稽路任幕僚。在泰定元年(1324)应衢州路总管赵仲礼(肃斋)之约,从会稽来衢州路作幕僚的,这符合早时官场由主官迭聘幕僚的贯例。仔细阅读解析张小山存曲《自会稽过衢州》、《三衢道中有怀会稽》就会发现,这似乎是诗人从绍兴至衢州的一部旅程日记。作者用词曲描述了从绍兴至衢州的景色、心情用见闻,可谓是一部曲令日记。 另外,诗人咏衢州景物的其余七首曲令,都是他在衢州生活的写照。有游览烂柯山的三首,有游览九华山龙源寺的二首,都是诗人在衢州现实生活的写照。这从另一个角度证实诗人在衢州生活过结论的成立。 二、张可久在衢州生活的年代,可通过赵仲礼的记载获知。在《衢州市志》和民国《衢县志》中均有赵仲礼的明确记载:赵仲礼在元·泰定元年(1324)至泰定二年(1325)任衢州路总管。作为地方官上任之初即应选任幕僚。因此作为赵仲礼的幕僚其在峥嵘山总管府衙署中的生活可定在1324-1325年之间。在泰定三年(1326)卢彦远接任赵仲礼任总管后,张可久也就离开衢州了。这从柳贯在卢彦远留宴平山堂作《平山堂》一诗时,张可久不在场予以证实。因此张可久在衢州的时间可以确定在赵仲礼的任期内,即泰定元年至泰定二年(1324-1325)间。 赵仲礼在衢州路总管府任总管一职在《衢州市志》(浙江人民出版社一九九四年版本)中有明确记载。以赵仲礼的任期为依据来推论张可久迁任衢州路总管府幕僚的时间是能成立的。因路吏转民务官属杂职,在历代志书中不予记载也顺理成章。因此确定张可久在衢州路总管府时间。其一,可确定张可久在会稽路管府的任期应在公元1323年以前即元·至治三年前。其二,可以判断张可久在衢任职的年龄约在55岁至56岁期间,应是诗人年岁和资历的成熟期,思维活跃,这在今后对张可久的研究作用重大。诗人出生在南宋末期,少年时起一直生活在元代统治者的残暴统治下。元代民族歧视和压迫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所罕见的。江南汉族位于整个国家的最底层。读书人也因元朝前期取消科举而深受其害。当元仁宗在延祐元年 (1314)开始实行科举时诗人已经45岁。人过中年,失去了最美好的青春时光。元代统治者极端摧残江南汉族知识分子,诗人深受迫害,虽才华横溢,但其一生仕途蹭蹬,沉沦下僚。 三、张可久与赵仲礼关系的探讨 张可久衢州之行,为衢州留下了一份珍贵的元曲历史文化遗产。从张小山有关描述衢州的存曲中可以获知如下信息: 第一,张小山对衢州先贤赵抃的崇拜和钦佩。有铁面御史之称的清献公赵抃,在读书人的眼里,其一琴一鹤的清廉,敬民如父的善政,刚正不阿的气节,孝悌乡里的典范,塑就了一尊值得崇拜的偶像。衢州有清献故里赵抃祠、清献书院、孝悌里、赵抃的碑迹等等。这一切早就吸引着诗人。当赵仲礼得到任衢州路总管的任命后即邀请张可久作为幕僚,诗人怀着拜访先贤故居的崇敬心情来衢任职,这种心态在《肃斋赵使君致仕》曲令中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第二、张小山对衢州烂柯仙境的神往。衢州烂柯山是千百年来多少文人墨客心仪的仙山。王质观棋成仙这一富有哲理的故事、深厚的文化积淀早已播扬宇内。这些都吸引着诗人早日造访衢州。当赵仲礼邀请诗人作为幕僚时,诗人急切的心情从《三衢道中》和《三衢道中有怀会稽》曲令得以表现。这位短衣瘦马诗人一进入衢州即杖履青霞洞府。诗人留在衢州九首曲令中有五首与烂柯山相关,从《青霞洞赵肃斋索句》中可见分晓。赵仲礼与张可久除有主官与幕僚的关系外还有主人与宾客的关系,而且关系甚密。总管府工作之余,二人一同登山游览,寻访仙境,在峥嵘山平山堂聚宴唱吟。当赵翁致仕时与主人欢庆,关系融洽,是张可久人生中较为欢乐和舒畅的时期。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