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昌西兴说故城 | ||
| ||
东昌西兴说故城 刘毅 江山自唐武德四年(621)设县以来,向无城垣,“左溪右山,宛然一聚落尔”。明嘉靖末年,婺源进士余一龙莅任江山县令,始倡筑城。当时有童谣唱:若要玉叶开,除非金龙来。这个金龙,即余一龙,余下添一,金也。余一龙,就是邑人明嘉靖年间御史中丞赵镗的门生。嘉靖三十一年,赵镗任南直隶提督学正,主持地方学务和考试工作,当年余一龙应考,因少年无知,持才傲物,出言不逊,初考时被赵镗刷下,并告以读书人要以德行为重,文辞次之。三年后,余一龙一改故态,被取为高等,连中进士。时毛恺赵镗同朝为官,又主动到吏部要求把余一龙放到江山来任县令。所以余一龙对赵镗以恩师称之。 据旧志载,江山城垣始筑于明隆庆元年(1567),即余一龙到任的第二年。其城“延袤五里,高二丈有奇,厚一丈五尺有奇,长一千丈有奇”。翻作现时标准,即高6.2米余,厚4.7米余,周长3100米余。这种统计,未必准确,比如说“延袤五里”,就是说南北方向长五里,其实际大约只有两里半左右。但就当时的建筑规模来说,那是空前未有的大工程了。且筑城时间奇短,“始于丁卯十一月,讫于戊辰四月”,前后不过五个月而已。城墙通体用珉石筑就,状如一片玉叶,所以江山故城又称石头城或玉叶城。 江山城墙自明代始建,经清代历民国,多有毁建修缮,至解放后五十年代,尚能依稀保留原貌,五十年代末至六十年代,城墙被陆续拆除,到七十年代,基本拆尽。时至今天,可以说踪迹难觅了。 古代建造城墙,一为州县建置需要,二为防寇御敌,保障城内居民安全。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城墙已经失去了原有的御敌功能。可是到了1955年,江山发了一场空前的特大洪水,一夜之间,滔滔洪水一片汪洋,江城东面竟成泽国,汹涌水头直逼城内,但到了城墙跟下,却被乖乖地关在城外,这时的城墙又成了防洪大堤。这或许是建城以来,城墙发挥的最后一次功用了。 江山故城四至大致坐落为:东沿支溪(古称子川,现谓鹿溪圳),南傍环城南路,西靠环城西路及西市街。唯北面拆城后未建路,原城址已隐入城市建设中。经现场踏勘,自西向东大致路线为:西自环城西路38号楼南端,跨县河西路,穿原江山中学腹地,进入市府后院宿舍区,16-4号宿舍楼覆其上,再东行至一水井,水井北面数年前尚有一段十余米残城存在,现已拆除,但城墙基础尚可辨别,几块硕大城墙石(所谓珉石)尚在。再向东跨县河东路进入原市府招待所(府园宾馆),沿其南面围墙,跨原下市底路,直至鹿溪中路路东32幢楼为终点,然后南折接支溪边上的东面城墙。现招待所南面围墙外尚存一无名小巷,卵石路面,即是当年城墙根的城墙弄。 城墙的四角转折处,东南角为江滨路与环城南路的连接处;西南角为环城南路与西市街的连接处,西北角为环城西路38幢楼南端,东北角为鹿溪中路32幢楼北端。 故城四周,原都辟有护城濠河。东边的护城河,即是现在的鹿溪圳;南面的濠沟已湮没多年,无踪可寻;西边环城西路东侧的地下排水沟,即是城西濠沟的残余;城北的濠河,八九十年代尚存,明显的一段,即在原江山中学的教学楼区与大操场的交接处,从教学楼到大操场,得从濠上石桥走过。 江山故城,初建时各门都建有城楼,随着时代的更迭,城楼屡建屡毁,到了民国时代,由于城墙的功用日见衰微,当局对城墙城楼的修缮也就淡化,到了五十年代,就只剩下一座大东门城楼。那时的城楼,虽已破旧,但规模犹存,高楼翘角,雉堞鳞次,雄踞古城之上,登楼极目,江城东南方向淼淼须水,巍巍虎山,尽收眼底。 江山故城虽小,却辟有九个城门一个水门。最大的当属大南门了。中国古代重大建筑,大都为坐北朝南格局,大南门的方向和古县衙的方向一致,通过江城正大街(解放路)与此门连接,大南门应该是故城的正大门。大南门,正名为通福门。城门正对福建省,出此门可直通福建,故名曰通福。同时福字高悬江城正大门可谓吉祥之致了,大南门故址在现南门江山宾馆大门口北侧跨街而立。 由大南门转西绕行,过西市街,至环城西路,见地名“小西门”处,即是小西门旧址。小西门正名通贤门。通贤何意?或说通贤门方向正对步鳌山,宋代一代鸿儒徐逸平是何家山南塘人,他在步鳌山创建了南塘书院,理学大家朱熹曾数度登门求教。徐先生可谓是江山的一大贤人。另外,就地域讲,出此门,视线沿何家山方向延伸,进江西后正对进贤县。门外一贤人一贤县,该是通贤门缘起的注脚了。通贤门旁原有一城窦,西山梅泉之水进水窦后入前后圳迤逦流向大街(解放路),然后沿街下水圳北流至县前古县河。 沿环城西路,由通贤门而下,过城中路口,至西山岭对面,地名大西门弄口,便是大西门的旧址。五十年代,该门保存尚好,虽无城楼,但城门石拱圆好,门洞石壁平正光滑,两扇铜钉木大门尚能开闭。五十年代末大门不知所终。大西门正名通兴门,出此门,越西山岭,正对大邑便是江西铜都德兴县,取其兴字命名,便得通兴门。此门对面西山有雪泉。雪泉之水沿城门南侧水窦进城注入西塘,然后沿十八曲巷出至孔庙前泮池再入古县河。 过通兴门,由西转北,至河西路原江山中学大门口,及该路45幢楼门下,跨路而立的便是小北门故址。小北门东边,即是原江山中学校舍,一栋新教学楼正好造在城墙基上。城内是教学区,城外是大操场,城下护城河横贯东西。小北门正名通化门,出此门可通开化。 过通化门,视线东行,越原江中腹地(现为新开发小区“西城华庭”)穿市府后庭,过县河西路,跨原府园宾馆,到原下市底路(残路尚存,在鹿溪中路西边十数米),跨街而立的便是大北门遗址。大北门正名通安门,出此门可通古西安县,取其安字,命门为通安。古西安县,即今衢县,现作衢江区。 故城四面,惟东面辟有三门。溯子川(鹿溪圳)而上,靠东北方向的第一门,是通宁门,门外有小桥跨子川而立,古称宾日桥,现俗作通宁桥。小桥古貌犹存,双孔半圆,中有桥墩迎水作刀形以为分水。通宁门俗称“灰铺城门”,盖解放前城里居民和作坊烧过的煤渣煤灰都往门外倒,长年累月形成一个“煤灰头墩”,经常煤灰铺地。出通宁门沿通宁路向东百步便是须江,此处是古代的水陆码头,通过水路,船只可达此门正对方向的宁波,通宁之“宁”,或许即指宁波。 通宁门是九门之中拆除最迟的一门,至本世纪初尚留有四分之一圆拱顶,一边的城门壁及石门槛尚幸存。数年前开发了园中园小区,拆除殆尽,或许门下石槛尚能出土。 过通宁门沿鹿溪圳而上,至江山故城的正东方,有一门称通禄门。通禄门是九门当中惟一没有俗名的城门。通禄门在城中路小桥西岸数步,出门跨小溪百步便是须江鹿溪段,此门或许应当命名为“通鹿门”,大慨为求得与姐妹城门特别是通福门的协调,或谐音取为“通禄门”。 过 通禄门溯鹿溪圳再上,至鹿溪圳第一桥“子川桥”,然后转东南方向入环城南路数步,有“大东门巷”出口,便是大东门遗址。大东门处江城东南角,正名通昌门,出此门越须江东岸三里处,有“通昌亭”尚存,其古道可通遂昌县。 由大东们沿环城南路西进,有地名曰“金街巷”,此巷口是小南门故址。小南门正名通和门,此门方向近对本邑和睦乡,远对福建政和县,取其“和”字命名,其所宜也。 过小南门,又回到大南门。民国二十四年,军阀张发奎驻军江山,发雅兴拓宽大街拆除大南门,大街改名“中正路”,解放后更名解放路至今。 最后,九门之外尚有“半个门”,此门只过水不过人,名叫水星门,门顶建有高楼,,悬额“天一楼”,俗称水星楼。高六丈余,与城南景星山遥相对应。楼下出县河之水,楼中供太阴之神真武大帝,古人认为可制火患。水星楼故址在大北门和小北门之间的县河东路上。楼之西端即现市府后庭宿舍区。路西侧现尚能见半虹门洞。此门洞就是旧县河出水口,五十年末填河为路,路下留有暗涵,现仍有涵洞沿县河东路北段一直通往北管关。水星楼在民国三十年被日寇炸坏,五十年代初尚留残垣,后拆除,县河东路通出城外。 纵观九门称呼,南“福”北“安”,东“昌”西“兴”,余“宁和贤化禄”都是吉祥和顺的字眼,同时又标出出城方向地域,想当年当局命名,确是费了一番心机的。 江山古城墙,始建于十六世纪,拆除于二十世纪,伴随着江山人民走过了四百年的春秋,见证了江山人民四百年的蕃衍生息。改革开放以后,城市建设突飞猛进,原延袤两里半的老城区,现今少说也倍了两倍;倘若北从新火车站算起,南至封门桥,那是延袤十余里了。这大概是当年县令余一龙作城之初做梦也不敢想的。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