衢州城的码头 | ||
| ||
衢州城的码头 陈 弓 衢州沿城水域丰富,从城西南的江山港、常山港交会之处双港口起,衢江(古称西溪、瀫水、信安溪)就沿城西而北,到现在的衢州二中,转而沿城北向东,之后与城东之乌溪江会合,再往龙游而去。可见,衢州城西、北、东皆有通航大河。也正因为如此,自古以来,衢州沿城泊舟停船之码头甚多。 按码头之尊贵而言,首先是城东北的青龙码头。它的旧址在东门外的衢江南岸,也就是现在的机场北侧。之所以称为青龙码头,是因为它在衢城之东,并且岸边有亭亦名曰“青龙”之故。《礼记•曲礼上》云:“行前朱雀而后玄武,左青龙而右白虎。”朱雀、玄武、青龙、白虎,皆四方星宿之名,又分别代表南北东西四个方位。青龙,即指城之东也。我国旧俗有“紫气东来”之说,所谓“东来”则大吉也。故而,自有青龙码头以来,它的最大的功能,就是供官府专用。历代皇朝所委派的钦差大臣、派遣赴衢州的新任知州、知府,或官职、级别高于州府之官者,皆由此码头泊舟登岸,府县官员亦在此迎接。之后,一起进东门(迎合门)到府山州衙。逢到检阅部队之类的盛事,参与官员亦必先到青龙码头会齐,再按职级列队,前往大校场。 由青龙码头逆江而上,与衢城北门相连的码头是浮石埠。此码头之上游不数丈即有名的浮石潭,潭中突兀之石就是老幼皆知的浮石了。据志书记载:“信安溪中有石,高可丈余,水大至亦不没。石纹如缬,状如芝,中微洼,可坐十余人。潭水至清澈。俯视水底,石势如树枝突水而出,亦类芝类。”江之南岸,矗立着的亭子额为“浮石亭”。因唐代大诗人孟郊在此舍舟登岸,写过一首脍炙人口的《浮石亭》诗,邑人又称此亭为孟公亭。孟诗曰:“曾是风雨力,崔巍漂来时;落星夜皎洁,近榜朝逶迤;翠潋递明灭,清澴泻欹危;况逢蓬岛仙,会合良在兹。”这里也是城北的渡口。自古以来,凡往衢城北域杜泽、上方者,皆由此过渡。 衢城之西、衢江东岸,最北面的码头是德平埠。德平坝又名酒坛坝。《营幕日抄》云:“斗坛西五十步有坛坝。康熙五十五年(1716),北门关王庙僧智明,募资创筑土堤。五十八年(1719),协镇马璘暨守戎张善敬,加石筑堤。六十一年(1722),马公复取酒坛,贮沙土,纍至堤巅。民感其德,因名之马公堤。”德平埠在德平坝下面的衢江东岸,此处百姓俗称黄泥墈底。原为渡船埠头,与亭川埠隔河相对。这个埠头,除停泊一般的南北杂货商船之外,还停靠供来往商旅娱乐游嬉的花船(又称江山船)。 朝京埠。朝京埠俗称新码头,在朝京门外,其旁旧有“通和浮桥”。清乾隆时,西安知县任之俊在《移建浮桥碑记》中,曾说道朝京埠码头:“政有系乎疆圉,事有关于民命。苟废坠不举,守土者职之旷矣。西邑上通江闽,下达省会,联络京畿,为浙东要津。西隅一门,曰朝京门,外去溪河仅数武。正当江、常二水合流。盖城与溪实逼处,此难免冲刷之不时。向有护墈百丈,久为汨没水之所及,衢城百雉,骎骎乎有日圮之势焉。墈下码头一座,凡迎送皇华于斯,商贾船只停泊于斯,宾兴士子、长吏莅任登陆,亦于斯。上流滩水迅急,下有浮桥阴截,其操舟之不慎,而不为冲击覆溺者几稀矣。……嗣即移建码头于铁塔底。斯地水势宽缓,去朝京门不远,国人皆便之。”此文虽为移建通和浮桥而记,但已将朝京门码头的位置、作用,说得清清楚楚。这座码头,乃迎送皇亲贵胄之地,往来商船揽舟之处,官宦及其从属上岸、上船之隅,州县府吏和儒林士子舍舟负笈进城之径。在其附近,有名为“上航驿”的官方驿站,以接待来往官员。另曾先后设立过釐捐局、盘盐厅、接官厅,以应付官方差使。此码头原在朝京门外,后向北移至铁塔之下,其址似应在现在的新华小学西侧衢江岸边。 中码头。中码头亦称龚家码头。码头对岸接通往常山的陆路大道。明代时,此处为最早设立通和浮桥之处。乾隆年间,浮桥北移,此处就由龚姓人家创建义渡,以利往来行人。同时,龚姓人家又捐给渡夫租谷,并出资修建码头。故而,此码头以龚姓名之。这座码头主要是停泊南来北往的货船。南北干果、山珍海味、布匹绸缎、药材茶点,各种货物应有尽有。旧时,每日黄昏之后,小西门一带的茶馆、大烟馆以及出卖春色的铺馆,熙熙攘攘、人头攒动,十分热闹。玩客中十之八九是泊船于中码头的船主、船工。 盐码头。在中码头稍南。衢州城西、衢江东岸的第一座码头,原是寓衢盐商捐资建立的。后因水流甚急,难以泊船,就移至中码头之南侧,并筑高坪基,以方便盐货的装卸。 常山码头。小西门之外,靠近城墙的江岸,一直以来,常山来的船只停泊之处。故而俗称常山码头。其位置在盐码头之南。此处坡度甚大,搬运行囊上下艰难。 杀狗码头。其址在常山码头稍南,常山船只亦经常寄泊于此。之所以称之为“杀狗码头”,据说是“杀耿”之讹。清康熙十二年(1673),朝廷下令削藩。镇守云南的平西王吴三桂,串通镇守广东的平南王尚可喜、镇守福建的靖南王耿精忠反清。耿精忠起兵攻入江西、浙江。康熙皇帝派兵部侍郎、浙江总督李之芳和平南将军赖塔率部队驻衢,以剿叛军。至康熙十五年(1676)十月,耿精忠不得已而投降。战乱期间,衢州百姓生活十分不安。耿精忠兵败投降,百姓自是十分喜悦。虽然耿精忠的被杀并非在衢州,但百姓众口一词,都说耿精忠是被李之芳杀死于衢江码头。于是,此码头就被称之为“杀耿码头”。久而久之,“杀耿”就被讹传成“杀狗”了。虽说耿精忠并非死于此处,但此处确实是历代官府处决犯人之地。 柴埠头。址在城西南洪山坝上首、杀狗码头之南侧,亦即现在的四喜亭河沿。此处将近双港口,所泊者多为江山来的船只。江山船的货物,其大宗多为销往杭州等地的柴薪,故把此码头称之为柴埠头。 自古以来,衢州是南通八省、北达江淮的水陆孔道。在水上交通更重于陆路的年代,衢州的一条浩浩而去的衢江,就成了南来北往的通衢,沿城的数十个码头,就成了十分重要的载体。也正是因为码头的众多,促进了衢州商业的发展,促进了衢州城的繁荣。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