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与江山的故乡情结



发布日期:2010-03-11 信息来源:衢州市图书馆


 
台湾与江山的故乡情结
戴明桂
 
    最近,台北市浙江同乡会金国铨先生给我一封来信,告知本人写的“古时御茶,当今国茗—记仙霞岭上的绿牡丹”一文,已刊登在台湾出版的《浙江月刊》第398期上。同时,金先生又在信封上写着8句话:“同乡联谊,同乡互助,服务同乡,团结同乡,交流乡情,促进乡谊,协商乡计,共谋乡益。”
说实在话,我不仅为自己的拙文能在祖国的宝岛的一家刊物上发表,宣传介绍江山的名特优产品,而感到惊喜,更为信封上写着的这8句话、32个字,而引发惊叹。8句话中,都含有一个“乡”字,其浓浓的乡情、乡谊、乡计、乡益,令人慷慨噫唏;其切切的团结、服务、交流、促进、互助、共谋、协商,使人万分深思。尽管台湾当局不顾滚滚的历史潮流,千方百计地阻挠祖国统一,搞“渐进式”的台独。但这八句话却寄托着江山籍台胞对祖国、对故乡永远的思念、眷恋、期望,凝聚着台湾与江山千丝万缕的情结。
    江山与台湾确实有千丝万缕的情结。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江山县长台人柴大纪出任台湾镇总兵,驻台南府治,并亲率数千清兵,击溃了台湾天地会首领林爽文军队,收复了诸罗等县,为清政府管理台湾、统一祖国立下了功劳,被乾隆皇帝封赠一等义勇伯,加衔福建陆路提督,加太子少保。随着历史的变迁,不断有江山人渡海赴台经商、行医、任教、务农、打工等开发工作。抗战胜利后,又有一批江山人随军接管台湾。1949年,更有一大批江山人随国民党军队逃到台湾。到1950年止,江山去台人员已达1545户,4631人,是浙江去台人员最多的县市之一。岁月悠悠,沧海桑田。目前,在这个台湾岛的21个县市中,均有江山人,都能听到江山话,加上他们的二、三代,现已发展到2万多人。
    五十多年来,尽管台湾当局的政治制度、生活方式、思维观念与大陆有所不同,但是同根、同源、同种、同宗、同音的江山人,其刚正、诚信、爽快、勤劳、勇敢、倔强的性格,其吃得起苦、耐得起磨、不服输、讲情义的精神,却血脉相承,一直未变。暂且回避“三毛一戴”的家族及其他军统将领的功过是非、沉沉浮浮、起起落落的评说,在众多的江山籍台胞中,很多人在台湾当局的党、政、军、文、教、卫和经济界中,都有一定的影响和实力,有的还担任了重要职务。如国学大师毛子水,原国务总理熊希龄的夫人、慈善家毛彦文,“立法委员”周荃,“小人国”董事长朱中宏,心脏专家姜必宁等等,在台湾不同的领域中各有建树,各领风骚。
    然而,毕竟五十多年过去了。这些远离家乡、漂泊海岛的游子,即使再倔强,再勇敢,再聪明,也难免有六百多次月缺月圆的惆怅,两万多回日升日落的煎熬。“孤客一身千里外,未知归日是何年?”他们思家乡、梦故里、盼统一、望团聚的心情,剪不断,理还乱,才下眉头,又上心头。
    1988年的3月,在台湾已40年的郑先生第一次回江山探亲。短短的7天时间,家乡的山山水水、草草木木,使他刻骨铭心,魂牵梦萦。临回台时,他谢绝了亲友们送他的各种礼物,只是很虔诚地用微抖的手,在他母亲墓地,用手绢包了一把黄土带回台湾。每逢清明、重阳等节日,他都要把这包黄土放在中堂的香桌上,伫立朝拜。他热泪盈眶地对其儿孙说,这是你们先辈身边的黄土,这是家乡的黄土,这就是你们的根,你们的源。
    1993年,台胞吴先生带儿孙从台湾回江山扫墓,并游玩了老虎山风景区。真是巧合,其8岁的孙子属虎,乳名小虎。小虎登上老虎山,纵目远望,指点清秀飘逸的须江和高楼林立的江城,并与大石虎合影,甭提多高兴、多激动。他说,老虎山真美!家乡真美!我要把老虎山景色讲给台湾的小朋友听。
    1997年,江山市文联组织出版一本《明月照我还》的文学、书法、摄影作品集,在台湾的江山籍文化教育人士惊喜若狂,积极响应。他们通过种种渠道送来了一件件得意的作品,以表示他们的殷殷乡情。如王宗业的“八仙献寿”、“永远富贵”、“牡丹鲤鱼”3幅国画,毛志亮的“松韵泉声”、“云拥松山”2幅国画,杨雨耕的行书对联和“葡萄”国画,金益民的“岚”、“荷”2张摄影作品,何登州的楷书条幅和行书条幅,陈文明的“阿里山之晨”、“山在虚无飘渺间”的2张摄影作品,祝大成的“山水”、“牡丹”2幅国画横披,还有毛子水、王蒲臣、周宗盛、姜文奎、姜超岳、毛文昌的文学作品和论文。这些从台湾来的作品和家乡有关作品共96件,合集在一起,在海内外传播、交流,不但显示出两岸江山人的聪明才智和艺术水平,而且展示出江山人团结互助、弘扬中华文化的精神。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王宗业先生,除经常向家乡邮寄作品外,还常以江山人而自豪。他在台湾举办有关作品展览时自述:“余姓王,名宗业,别号醉渔居士,亦自称江郎山樵,盖余乃浙江省江山人也。浪迹天涯,依人作嫁,白驹韶华。”字里行间,显示出他对故里铭心刻骨的怀念、眷恋。
    担任台湾水牛出版总编辑的周宗盛先生,是江山市凤林镇人。他一生著作等身,先后出版了《最新标准国语辞典》、《实用国语辞典》、《中国才女》、《名联巧对》、《浅斟低唱—宋词名篇详释》等专著,赢得了海峡两岸读者的好评。尽管他在台湾事业有成,但一股浓浓的乡愁,一腔游子热血,难以释怀。1989年9月他回故里省亲,祭拜了祖坟,探望了亲友,游览了须江公园和江郎山,后又多次叫儿子回家探亲访友。为表达对家乡的永久怀念,他将两个孙子分别取名于周悦江、周悦山,表示身在台湾,永远不忘江山。同时,他还撰写了一幅楹联:“江上清风吹凤律,山间明月映林泉。”上下联的第一字嵌入“江山”,第六字嵌入“凤林”,思乡之情,用心良苦,爱家之心跃然纸上。
    1999年,江山中学副校长黄昌明委托笔者打电话在台北的姜必宁先生,邀请他回家乡参加江山中学60周年校庆。电话一拨通,就传来了姜先生带有江山腔的声音。他说,非常感谢乡亲们的邀请,母校60周年大庆,我很想来祝贺,但毕竟公务在身,加上近来身体不舒服,不能成行。谢谢母校的培养,祝愿江山中学发扬光大,前程无量。
    姜必宁少年在江山中学初中就读,高中在衢州中学,毕业后又到上海医学院就读,1949年赴台。由于他天资聪慧,勤奋好学,医学精湛,先后获英国皇家内科学院院士。他多次为蒋介石、严加淦治病,还担任过蒋经国医疗小组组长,现为台湾荣民总医院副院长。90年代中期,姜先生曾到北京、重庆、桂林等市讲学,开展医学学术交流,因日程排得紧,难以挤出时间回江山。对此虽感到遗憾,但他对回家乡探亲充满信心,他说:“将来一定有机会的。”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当江山台北同乡会听说家乡准备组团赴台湾交流、考察,他们奔走相告,互传信息,并做好有关接待家乡亲人的准备工作。原省政协委员王绍谦先生的妹妹王女士听到这一消息后,多次打电话给家乡,表示要设宴招待家乡的客人。江山市台联会会长王怀曾的胞弟王先生,听说接待单位是台湾高雄市合众旅行社,便多次坐车到该旅行社联系。当得知该旅行社要江山考察团先预交5000美元押金时,便毫不犹豫地将自己的积蓄,拿出5000美元替家乡赴台考察团垫付了押金。长台镇台联会会长朱中柳的叔叔朱春鑫先生,是台湾“小人国”游乐园的创建者,听到家乡要组团赴台交流的信息后,忙写信给侄儿,欢迎乡亲到“小人国”参观。同时还画了一张他家在台北市的草图,告知其公寓在某区、某段、某街、某号和电话号码,欢迎到他家作客。这几年,台北江山同乡会的乡亲,放弃休息时间多次在台湾桃园机场迎接家乡的考察团,并陪同参观他们的企业和游览台湾有关风景名胜区。
    旧梦如春水,悠悠绕故乡。尽管江山去台人员大多数在政界、军界和文化教育界,比起宁波、青田的台胞,从事工商企业的大户不是很明显,很突出。但这些江山游子,怀着报效家乡的心愿,千方百计地动员亲友,宣传家乡的环境,为发展江山经济牵线搭桥。八十年代以来,他们已先后在江山建办山兴公司、伊米特公司、金牌摩托配件公司、千喜龙制衣公司、和兴农牧场等8家台资企业,资助家乡亲友创办了昌盛贸易公司、蝠王鞋厂、鸿雁电器经营部等30多家台属企业。同时,他们委托亲友,共捐资一百多万,设立了各类奖学金,建造了许多教学楼。同时,还捐资建起了“怀乡园”、“开茂桥”、“惠民楼”、“秀峰水泥路”等,为江山市的公益事业作出了贡献。最近,又有许多江山籍台胞,尤其是第二、三代,打算通过进一步论证,在江山投资创办工艺品厂、蜂产品加工厂、中药材基地等。有的台胞还提出,能否在工业开发区内,划出一块地段,制订更优惠的政策,更灵活的机制,建立台商工业园区。
    故乡今夜思千里,愁鬓明朝又一年。随着滚滚向前的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在台湾岛上的千万名江山籍台胞,愈来愈觉得江山的可爱、家乡可亲。从阿里山想到江郎山,从日月潭梦到月亮湖,从鲁阁幽峡飞到仙霞古道,从台南赤嵌楼望到廿八都文昌阁,江山——台湾,台湾——江山,这就是血浓于水的炎黄子孙故乡情结,这情结越解越密,越密越紧……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近期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