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寥落独琴在



发布日期:2010-03-12 信息来源:衢州市图书馆


千年寥落独琴在
——访衢籍著名琴师徐晓英
巫少飞
  
    传说原始时代神农氏“削桐为琴,绳丝为弦”,创造了最初的琴。早期的琴,只有五根弦,按五声音阶的宫、商、角、徵、羽定弦,象征金、木、水、火、土。周时增加二弦,成为七弦琴。“琴者,乐之统也。”古琴的音域宽广,表现力丰富,是我国一种古老而富有民族特色的弹弦乐器,它为“八音之首”。从表达人伦情感的“琴瑟友之”,到寻觅知音的“高山流水”;从清远空灵的《幽兰》古曲,到寓意山水的《潇湘水云》,古琴音乐成为斑谰绚丽的历史画卷中的一道连绵不断的彩线,在中国音乐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2003年11月7日,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传来佳讯,中国古琴艺术被列入第二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人文渊薮的衢州与古琴结下不解之缘。赵(扌卞)、吾丘衍、祝公望等均为一代琴家,特别是宋末元初的琴师毛敏仲,为古琴“浙派先驱”,曾有《平沙落雁》琴谱存世。不可否认,古琴艺术在历史长河中渐渐式微,但如今,三衢古琴的文化空间仍然有其传承的沃土。在衢州也有这么一群人,以徐晓英、祝瑜英、沈华龙、袁功盛等为首,制作古琴、研究曲谱、开馆授徒,为弘扬古琴艺术贡献着力量。不久前,笔者赴杭州采访了衢籍著名琴师、杭州霞影琴馆的馆长徐晓英。

                                  徐晓英在表演古琴 秦川摄
 
三衢才女
    徐晓英笔名霞影,生于1937年,为三衢先贤徐映璞先生的女儿。徐映璞是一位古文学家,徐晓英从小受家庭的影响和父亲的严格训练,古文诗词功底很好,人称“三衢才女”。1954年,徐晓英拜古琴大师徐元白、张味真为师学习古琴。后赴京、沪等地师从查阜西、吴景略、溥雪斋等进一步研习古琴,同期跟随“浙派”古筝大师王巽之学习古筝。1960年,徐晓英进入杭州歌舞团担任古琴、古筝演奏员。1983年后,徐晓英先后多次出席全国、国际古琴艺术交流会。著有《杭州文化艺术志·音乐》、《杭州革命文化志》等,琴曲《阳关三叠》、《泣颜回》等被收入《琴韵缤纷》、《临邛琴粹》等书。徐晓英曾任杭州四、五届政协委员、中国琴会常任理事等职。为“浙派”古琴、古筝艺术的继承和传播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1993年,徐晓英退休后开始收徒授课,传教琴艺。2001年,在柴松岳、梁平波、翟翕武、王国平等省、市领导和省音协的支持下,她率先开设了全省首家琴馆,承担起在社会和民众中普及高雅音乐的重任。为了便于教学,徐晓英编写了《霞影古琴教程》(上、下册),并注上简谱。开馆六年来,她培养了几百名徒弟。在琴馆学习的1000多学员中,既有离休干部又有垂髫童子,既有浙大博士生也有退休女工,既有现役军人、教师,还有山中僧尼,此外,琴馆还吸引了不少来自新加坡、澳大利亚、美国、日本的海外学子以及广州、上海、甘肃、河南、山西、天津等地的人士。他们从五湖四海赶来杭州拜师学艺,无不为“浙派”古琴的艺术魅力所折服。
    徐晓英的霞影琴馆使“浙派”古琴在浙江大地乃至海内外重放光彩,呈现出勃勃生机。

             徐晓英在三衢琴社成立典礼上致贺词
 
泠泠七弦  
    徐晓英的霞影琴馆内有一副藏头联:“元音袅袅哲人千古,白云悠悠琴韵永存。”徐晓英说,恩师徐元白先生从1916年(时年24岁)拜杭州云居山照胆台方丈——琴僧大休开士为师学习古琴艺术,到他1957年逝世,凡40余年。在这40余年中,他游学四方,遍访名师,广交琴友,多结琴社,以期博采众长,汲取精华。徐元白经常秉烛达旦,操练琴曲,终得“天机”。故前辈琴家张子谦先生曾说:“徐元白弹起琴来是不怕夜深的,到一两点钟,他还兴致勃勃。”工夫不负有心人,先生练就了一手精湛的演奏技法,终成为“浙派”古琴大师。
    徐晓英说,先父徐映璞与徐元白素友善。一次偶然机会,她看到徐元白大师在演奏《阳光三叠》,那清和雅淡的琴声,顿时打动了她的心灵。17岁那年,徐晓英在父亲的带领下,行三跪九叩之礼,拜徐元白为师。从最基本的右手八法开始到减字谱、吟揉绰注、仙翁操、阳关三叠、平沙落雁,徐晓英渐渐可以展开手指在七弦上飞翔。三年后,徐元白病逝。徐晓英说,每当我在琴弦上朝圣时,都觉得同时也在朝拜徐元白大师。
    “文革”期间,徐晓英家收藏的2万多册书被抄走,大量的琴谱也弄丢了,而她本人又被“下放”。“当蛛网无情地尘封了我的炉台,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穷的悲哀”,徐晓英一如既往地研习古琴艺术。她说:“古琴艺术是我一生的精神寄托。”为了防止弹琴引来祸端,徐晓英就用布蒙着古琴来练习指法,作无声操作。而一把古琴,她从藏在天花板至藏在朋友家,东藏西藏了近十年。
    “手挥五弦、目送归鸿。”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徐晓英珍惜时间,更加勤奋练琴,她经常练得两指鲜血淋漓,那绽放的梅花不正是生命不屈的隐喻么?     
    2000年秋杭州“西博会”开幕前夕,徐晓英致信杭州市领导。信中说:“我认为‘西博会’单一地以唱歌形式出现,全赖外聘歌星代表不了杭州文化。杭州是‘浙派’古琴发源地,希望在创建历史文化名城的同时,通过‘西博会’向全世界展示古老的‘浙派’古琴艺术!”信写好,离休干部翟老自告奋勇当即将信转递给市长。于是在‘西博会’上,我们看到了徐晓英率领众弟子弹奏古琴的精彩演出,“浙派”古琴随着“西博会”名声大振。
    在三衢琴社成立大会上,患病的徐晓英说:“家乡的事,爬也要爬来。何况衢州是孔子的第二故乡。”
    补充一点,徐晓英的先生、女儿均是制琴、操琴高手。她的先生醉迷于古琴制作,两个女儿都从事古琴专业。就连女儿出嫁时,徐晓英也把琴作为嫁妆给了女儿。

                            祝瑜英为徐晓英颁发聘书
 
清微淡远
    见家乡的记者,徐晓英很高兴。她说,古琴有“十四宜弹”,遇知音,逢可人,游水湄,居舟中,息林下等均可弹奏。但即便不会弹也无妨。陶渊明曾有一张无弦的琴,兴致上来在光光的琴面上抚摸几下,并赋诗曰: “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音。”因此重要的琴音中给你“巍巍乎,若高山;洋洋乎,若流水”就足矣。
    “有客抱琴来,与花同寂寂。”临行,徐晓英为笔者弹奏一曲。琴声静静地漫流,似一条从远古淌来的大河,似一轮高挂千古的明月,而月色直浸骨髓……徐晓英操琴法度严谨,轻重疾徐,有条不紊;琴声古淡、清静、恬逸、韵味深长;其指法方圆结合,刚柔相济,气韵生动,曲尽其妙。她的演奏特点展现了“浙派”古琴“质而不野,文而不史”的风格。一曲未终,笔者止息凝神。那仿佛来自地心的悠韵沉绵的乐声循着时间邃道,似有漫天的芦花,成群的飞鹭,梅花绽放的声音,雪花黄河的沉寂……那清微淡远的琴音像徐晓英父亲徐映璞“物与人同老,芦花也白头”的诗句一样给人无限的“曾经沧海”之感。
    据悉,曾饰演林黛玉的陈晓旭曾专程向徐晓英学艺,而剧中“林妹妹”所弹奏的琴曲是她后期配的。
   
    “清泠由木性,恬澹随人心。”古琴伴随徐晓英经历了由豆蔻年华到古稀之年的人生之路。命若琴弦,在濮水之上贯通律吕,在乌夜顿挫中临风孑立, 在胡笳十八拍的七弦上低眉回棹,在芦花深处念关山不远……
  
 
 
    采访徐晓英,笔者还获悉两个重要的人物的生平事迹。
 
清平山人徐映璞
    徐晓英的父亲是衢州先贤徐映璞,综合徐晓英、庄月江等讲述及资料,笔者大致知悉徐映璞生平。
    徐映璞(1892年—1981年),字镜泉,号清平山人,衢州市北郊徐家坞人。5岁开蒙,8岁读完四书五经。因家贫,儿时随父祖耕牧,以柳枝沙地习字,就油灯深夜读史。11岁参加西安(今柯城区、衢江区)会考,名列第一;13岁时,官府选其留学日本,父母因其太小而劝阻,改进鹿鸣书院,为廪膳生员。1908年,光绪、慈禧之丧,规定院中诸生需哭灵3天。唯独徐映璞认为“未飧君禄,无哭灵之理”,称病未往。1910年,徐映璞考入地方自治研究所,并编《识字农文稿》。1912年,徐映璞被南浔水师统领王济成聘为家庭教师,与同人创办《苕溪周报》,编《浔湖续集》、《行余吟章》。1913年7月赴杭州,曾在张景星、徐泰来等名门鸿儒家任家庭教师,并与西泠印社诸公往来密切。
  1921年,徐映璞进入金华道自治讲习分所学习,次年,任地方自治协进会总干事。1922年8月,徐映璞兼浙江省红十字会理事及水利委员会委员,著有《水利平议》。此后,曾被选为浙江省宪法审查员、宪法协会执行委员,长期致力于地方志的研究与编纂。31岁时,徐映璞参与《衢县志》编撰工作。1934年,徐映璞任整理《烂柯山志》委员会常委,辑《新烂柯山志》。1937年10月,徐映璞任衢县抗敌后援会《抗敌导报》主编,1938年主编《抗卫旬刊》。特别值得一提的,其日记体纪实《壬午衢州抗战记》和《甲申衢州抗战记》,为1942年的浙赣战役和日寇侵衢留下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1946年6月,应浙江省通志馆馆长余绍宋之聘,徐映璞入馆编纂《田地考序列》和《军事略》。1980年被聘为浙江省文史馆馆员。徐映璞善作文赋诗,曾与同仁创设鹿鸣诗社,编有《鹿鸣诗社初集》。著有《九华山志》、《南宗孔氏家庙考略》、《地理考》、《两浙史话丛稿》、《杭州山水寺院名胜志》等。上世纪五十年代,徐映璞被推为杭州文坛”三老”。被出版界誉为历史学家、文学家、诗人。其学问之精、造诣之深,名闻东南。
    徐映璞脱稿于1946年冬的《孔氏南宗考略》,对孔氏南宗八百余年来之典章文物古迹遗闻作了详尽地介绍。时任浙江省五区专员的姜云卿先生在此书《序》中赞道:“南宗纪述素乏专书,得此一篇足以知其梗概矣。”诚哉斯言。即使在今天,《孔氏南宗考略》仍然是系统了解孔氏南宗历史的珍贵资料。
  1988年出版的《两浙史事丛稿》中收入的《黄巢入浙考》、《太平军在浙江》、《辛亥浙江光复记》、《杭州驻防旗营考》、《近百年米价》等。徐映璞的诗歌结集为《清平山人诗集》。这些都具有宝贵的史料价值。
    徐晓英与记者说,她父亲徐映璞尚留下半米左右厚的日记,这批日记现还未整理。她看过日记的部分内容,里面曾提及名人鲁迅与朱德曾到过衢州徐映璞开设的青霞书局等事。
  此外,徐映璞曾在抗战胜利期间与马一浮、张大千、张宗祥、徐元白等雅士弹琴做诗,号为“西湖月会”。因参加月会者,约定每人携酒一壶,菜一碟,故又号“蝴蝶会”。
临行时,徐晓英赠笔者一套《清平诗课》,是一套三本蓝皮竖版毛笔字的线装书,非常珍贵。老人细心地在赠书上印了许多徐映璞的印章。徐晓英说:《清平诗课》是她小时候的功课,要每日一课,不但要能背诵还要对诗,对不上来是要受罚的。
                                                     
三衢名士程礼门
    采访中,徐晓英告诉记者,衢州旧时名士程礼门生前曾以一琴一谱相赠于她,其中相赠的《五斋琴谱》以收录《胡笳十八拍》而闻名于世。程礼门一批琴谱现均藏在市博物馆内。不久前,记者与衢州古琴艺术家沈华龙一道在衢州博物馆看到了这批曲本。据市博物馆程勤、张云土介绍,这批曲本主要有:
    1、《松弦馆琴谱》二卷
  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木刻本,作者为虞山派创始人严{“徵”字的“彳”旁改“氵”}。严{“徵”字的“彳”旁改“氵”},常熟人,大学士讷次子,字道澈,号天池。因党争隐退山林,以琴为乐,变通“燕几图”为“蝶几图”。全书以宫、商、角、徵、羽、商角分卷,有《洞天春晓》、《佩兰》、《庄周梦蝶》等琴曲28首,为《四库全书》所收唯一明代琴谱,被琴界奉为正宗。
    2、《琴谱合璧大全》六卷
  明万历元年(1573)金陵三山街书肆唐富春刻本,作者为“江派”代表杨表正(延平人,号西峰)。该书汇录琴谱诸调,考正音文,注明指法。万历十三年(1585)又增以新曲,定名《重修正文对音捷要真传琴谱大全》十卷。
    3、《太古遗音》不分卷
  作者为明代“金陵派”代表杨抡(号桐庵,另著《伯牙心法》,主张只唱琴歌)。书首有李文芳琴序一篇,上古琴样一篇,从伏羲、神农到刘伯温,凡34人,皆为绘图,有《阳春》、《汉宫秋月》、《屈原问渡》等琴曲16首。
    4、《琴学心声》三卷
  清康熙六年(1667)木刻本,作者为清代著名琴学理论家庄臻凤(江宁人,号{捷字的“扌”改“虫”}庵),有范文光等13人为此书写序。该书专论琴声,先考律吕之源,次辨指法之误,又自制新谱十二曲,增入旧调之中。他认为琴乐流派各有特色,主张尊重各派风格,不应根据个人好恶而褒贬之。认为琴曲“音出自然”、“妙自入神”,“不喜以文拘之,拘之则音乏滞”(引自《琴学心声》)。说明他已十分注重琴曲艺术的特殊规律和自身魅力。
    5、《澄鉴堂琴谱》不分卷
  作者为清代“广陵派”代表徐常遇(广陵人,号澄鉴堂主)。该书有《潇湘水云》、《乌夜啼》、《平沙落雁》等琴曲25首,谱中每曲均写有题记和后记,是清代一部重要的古琴曲谱。
    6、《纳书楹曲谱全集》二十二卷
  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刊本,作者为叶堂(字广平,精音律)。书首有“长洲叶堂广明订谱丹徒王文治禹卿参订”字样,可见他与乾隆年间书画家王文治交情甚深,而王文治除工书法、善画梅外,也精音律,可谓惺惺相惜。该书收集了《牡丹亭》、《紫钗记》、《邯郸记》和《南柯记》四个全谱。对各种琴派风格,作者并不掩饰自己对“虞山派”的偏好,但对其它琴派亦有评价,如称“中州派高古端严,宽宏苍老,然用意过刚,殊失优柔乐易。浙派清和善俗,惜其填词合曲,好作靡曼新声”。这种既承认琴风流派之殊异,又承认各乐派的长短优弱的审美评价,体现了某种宽容的琴乐态度。
    这些古琴曲谱的原拥有者为旧时衢州名士程礼门(1896年—1975年),字光典,晚清名医程曦之子。由于他酷爱琴曲,没有子承父业,但书香之家使他有机会博览群书,故学识渊博。擅书画而不轻易出手,曾吟“不留只字在人间”,因而传世诗书极少。他通音律,擅操琴,为吴门琴会会员,常携琴于苏杭间,有好曲谱即倾囊相购,以致家道中落,穷困潦倒而逝。作为一个医学世家的子孙,他是异类;作为一个琴乐的孜孜追求者,他乐在其中。
  “文革”时这些古曲谱作为“四旧”被查抄,1985年,根据文件精神,归还其家人。此时其后代已无人懂琴,他妻子便把这二十多套古琴谱捐献给衢州市博物馆,得以保存至今。
  
    夫琴者,合天地之造化,寓哲人之灵思,从《诗经》中“琴瑟击鼓,以御田祖”到刘长卿“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美风俗,流文雅”的古琴从单纯的工具,到祭祀必备的乐器,直至生发出特殊的文化蕴涵。这千年的琴音,盘旋寰宇,萦绕心底,始终不辍。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近期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