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说衢州才女



发布日期:2010-03-12 信息来源:衢州市图书馆


 
再说衢州才女
陈弓
 
 
    偶翻旧箧,又见衢州才女者二。读其诗作,窃以为很值得介绍给大家。
    其一,姓詹,名瑞芝,字兰芬。娘家是严州府梅城。嫁给了衢州人曾大观,为曾氏继室,遂随夫姓,为曾瑞芝。曾大观,字静斋,衢州西安人。史志均未见其传,仅知曾大观清道光年间武科及第,即从皇命为武官,经常调防各地。曾瑞芝也就随其夫各地奔波。
    曾瑞芝的母亲姓李,素善诗。曾瑞芝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也就是所谓的“幼承慈训,女红而外辄吟咏自喜”。她嫁给曾大观之后,“虽内政日繁,而性之所近,未尝一日不亲笔砚。”因曾瑞芝跟随丈夫,历吴越之地,远离其父母兄弟,不得归省,所以就寄情于笔墨,抒写其“缠绵抑郁之思”。以笔者看来,曾瑞芝的诗作,无论是写景、咏物,无论是怀旧、寄人,都不让须眉,亦不乏上乘之作。
    我们先看她述说娘家旧事的《清明有感》:
             旧住梅城门向南,画楼正对南山岚。 女红学罢偷咏诗,姊妹成行喜不支。
         十七于归家楚北,别父离娘去故国。 少年不解离乡苦,老大方知思故土。
         兄弟分居父母亡,朝来暮去颜如霜。 门前无复故人至,雁序分飞故巢弃。
         长思同气连枝荣,长念荆花一树生。 况当近在梓里间,且犹不能相往还。
         一朝移节相去远,故乡知是何年返。 去年还有河东弟,今岁参商各涯溪。
         夜来风雨子规啼,雨丝烟柳锁寒溪。 清明已过十余日,遥忆亲坟春寂寂。
         旷野风吹蝴蝶飞,黄土纍纍青草肥。 我父亲栽桃万树,今日花开人何处。
         娉婷弱质悲不胜,夜雨潇潇不忍听。 不忍听,悲歌一曲寄原鸰。
  在这首诗中,曾瑞芝叙述了娘家的住址,自己的童年,十七岁嫁夫离家,父母双亡,兄弟姐妹离散。通过“子规夜啼”、“雨锁寒溪”,表达了自己的悲苦之情。通过对父亲所种的花开朵朵的桃树,表达了对双亲的怀念。用词通俗易懂,示情深切透彻。应该说,是一首甚佳的怀旧之作。
曾瑞芝随夫从戎,其夫公务繁忙,料理生计、教育子女的事自然就落在了曾瑞芝的肩上。她曾作过一首《训衡儿》的诗,亦十分感人:
               两袖清风在,贫无负郭田;汝曹宜自立,尔父共推贤;
          世业期钟鼎,家声赖诵絃;莫令驹隙过,吟罢一潸然。
  她的《秋中见雁忆弟》由排列成行而翱翔于蓝天的大雁,想起了自己的弟弟,写的亦十分传神:
               金粟庭前已绽香,银河清浅淡秋光;
          剧怜不及衔芦雁,次第凌虚共一行。
  曾瑞芝不但能吟诗,也能作画。她曾为弟弟吉人画过《寻秋图》,画过《梅花》,但她最喜欢的恐怕还是画兰。她在自己所画的兰花上题诗云:
               何事爱丛兰,描摹日三五;怜它幽谷生,乃为香之祖;
          芳气如善人,晤对快肺腑;置之竹石间,不与群芳伍。
    这首诗写的恐怕是曾瑞芝自己。你看,兰生于幽谷之中,长于竹石之间,虽为香气之祖,但善以待人,快人肺腑,并不高傲自负。只不过她虽不与群芳为伍,却不是孤芳自赏。想想曾瑞芝所处的环境,用现在的话来说,大约可以算是随军家属了。在同一支部队里,如果她丈夫曾大观不是第一首长的话,与她身份相类似的夫人级的女子恐怕也不在少数。那些夫人们未见得都像曾瑞芝这样能书会画,知书达礼,曾瑞芝自然羞于与她们为伍。但为丈夫考虑,也犯不着去和她们生污垛结。这大约就是曾瑞芝画兰的初衷了。果如此,我们就不得不佩服这位女诗人的诗画能力和她的小心与通达了。
另一位值得介绍的才女,我们所知就更少了。只知其姓宋,是担任阆州太守的衢州人的妻子,是什么名字就不得而知了。据明嘉靖《衢州府志》云,“阆州守妻宋氏,金华宋濂学士族,阆州守之妻,失其名。衢州人洪武初,为府推累,死。宋以夫罪连坐,遣戍云南金齿卫,奉姑偕行。”阆州,即现在的四川南充的北部,位于嘉陵江中游。洪武初年,衢州人某携家带口,在那里任太守之职。不料,阆州府推官犯了必死之罪,却累及太守。担任太守的衢州人亦被处死,太守之家小就因太守之罪连坐,被判充军到云南金齿卫。所谓金齿,乃是古代族名,分布在今天的云南西部。那里的民族“以金镂片裹其齿”,故名金齿,是现在傣族的先人。金齿卫即金齿人居住之地。
    宋氏女怀着丈夫不幸而亡的苦痛,带着婆婆和孩子,终日行走在西南边陲的山林之间,夜间在官设的邮亭投宿。她自是愁苦万分,就在邮亭的墙壁上题了一首长诗,述说自己一家的不幸。诗曰:
  邮亭咫尺堪投宿,手挟亲姑憩茅屋。抱薪度地暂铺摊,支颐相向吞声哭。
 傍人问我是何方,俛首哀哀诉衷曲。妾家祖居金华府,海道曾为上千户。
奉艘运粟大都回,金牌敕赐双飞虎。兄弟晦迹隐山林,甘学崇文不崇武。
方金玉堂宋学士,亦与妾家同一谱。笄年嫁向衢州城,夫婿好学明诗经。
离骚子史遍搜览,意欲出仕苏苍生。前年郡邑忽交辟,辞亲笑傲趋神京。
万言长策献阊阖,泥金捷报来掀腾。承恩荣除阆州守,飘然画舫西南行。
到官搜贤访遗老,要把奸顽尽除扫。日则升堂剖公务,夜则挑灯理文稿。
守廉不使纤尘污,执法应教僚佐怒。府推获罪苦相扳,察院来捉谁与诉。
临行囊橐无锱铢,惟有旧日将去书。牵衣父老泣相送,遮留赤子争号呼。
彼时徵赃动盈万,妾夫自料无从办。竟晨拷打不成招,暗嘱家人莫送饭。
无何饿死囹圄中,旗军原籍来抄封。当时只望耀门户,岂期一旦翻成空。
亲邻怜妾贫如洗,敛钞殷勤馈行李。零丁三口到京师,奉旨边防戍金齿。
阿弟远饯龙江边,临歧抱头哭向天。姊南弟北两相恸,别来再会知何年。
开船未几子病倒,求医问卜皆难保。武昌城外埜坡前,白骨谁怜葬青草。
眼前有子相亲傍,身安且不忧家荡。如今子死姑年高,纵到云南有何望。
八月官船渡常德,促装登程戒行色。空林日暮鹧鸪啼,声声叫道行不得。
上山险如登天梯,百户发放来取齐。雨晴泥滑把姑手,一步一仆身沾泥。
晚来走向营中宿,情思昏昏倦无力。五更睡重起身迟,饭锅未熟旗头逼。
翻思昔日闺门内,远行不出中堂邃。融融日影上阑干,花落庭前鸟声碎。
宝髻斜簪金凤翘,翠云蝉髩娥眉娇。绣床新刺双蝴蝶,坐久尚觉春风饶。
谁云今日夫亡后,万里遐荒要亲走。半途日午姑云饥,欲丐奉姑羞举口。
同来一妇天台人,情怀薄若秋空云。丧夫未经数十日,画眉重嫁盐商君。
血色红裙绣罗袄,骑驴远涉长安道。稳步不知行路难,扬鞭笑指青山小。
古来节义难重陈,抉目截鼻肝胆真。嗟哉风俗日颓败,纲常废尽趋黄金。
妾心汪汪淡如水,宁受饥寒不受耻。几回欲葬江鱼腹,姑存未敢先求死。
孝思须体夫存念,当学慈鸟终养膳。姑亡妾亦随顾亡,地下何惭见夫面。
说到伤心泪如雨,咽咽低头不能语。道旁闻者总凄酸,隔岭哀猿叫何许。
    一百多行的诗句,可谓长矣。在这首长诗里,任阆州太守的衢州人的夫人宋氏,用诗句说了如下之事:自己是金华宋濂学士的族人,从小生活无忧,且受到了良好的教育,成人后嫁到衢州;自己的夫婿苦读史书,考取功名,当上了阆州太守;作为阆州太守的丈夫,恪尽职守,廉洁奉公,却因府推获罪而受到牵连;丈夫在狱中受到严刑拷打,并无犯罪之实,却被饿死于监狱;家被封抄,婆婆、儿子和自己亦被充军金齿;弟弟送行江边,生离死别,抱头恸哭;上路不久,儿子病死,葬于武昌城外野坡,指望全无;一路上,扶持婆婆,被逼得起早摸黑、跋山涉水;因婆婆无人照料,不敢先死。等等。读宋氏这首诗,似乎见到了一位神气坚定、相貌端庄的年轻女子在述说自己的经历,在控诉那个无道的社会。这是一部诉状书,这是一道陈情表,这是一把锋利的尖刀。可见,以诗明志,以诗诉怨,是宋氏诗作的一大特点。
    也正因为如此,“观风者采以上闻”,洪武皇帝朱元璋知道后,十分怜惜宋氏,立即下诏,释放了宋氏和她的婆婆,并且将其夫阆州太守应得之俸禄转赐宋氏,以使其能赡养婆母,维持自己的生计。夫死子亡之后,宋氏依然照顾婆婆如旧,对比天台妇人夫死不满十日就改嫁盐商的忘恩断义,宋氏也受到了人们的尊敬。清嘉庆《西安县志》有云:“今云南永昌城西,有‘节孝碑’,都御史王中题其阴。祠则阴汝兆所建也。”可见,宋氏死后,金齿之地为之建了节孝祠。衢州人宋氏,受到了当地百姓的褒崇。
    衢州才女并非只有我们说过的几位,只不过她们的诗作大多只是抒发个人情感,描绘的也只是些琐事。因其社会价值不是很大,故而流传不广。虽有上乘之作,却也是凤毛麟角。不被那些大男子当一回事,更不要说刊印推广了。
    然而,诗人总是诗人,虽然她们是女的。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近期新闻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