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人祭孔”的衢州实践



发布日期:2011-12-26 信息来源:衢州市图书馆


     
            
    9月28日是孔夫子诞辰纪念日。自2004年来,衢州孔氏南宗家庙每年都会在这天举行隆重的祭孔大典。
    祭拜孔子始于汉朝,此后经历代传承延续,到明清时规模达到巅峰,成为“国之大典”。帝制消亡,共和崛起后,走过2000多年风雨的祭孔一度在战事涤荡、政治变幻中忽明忽暗。
直至1984年,山东曲阜孔庙才恢复了民间祭孔。距此20年后,清冷了56年的衢州孔氏南宗家庙,也迎来了公祭孔子的典礼。
    与众不同的衢州祭孔在新世纪里甫一现身,便引起强烈反响,舆论褒贬不一。穿现代人的服装,行现代人的礼仪,改“献三牲”为“献五谷”,改乐舞为朗诵《论语》章句……南宗祭孔典礼上,这些看似微小的转变,事实上都在冲破着传统仪式的桎梏。
     2011年5月,以“当代人祭孔”和“平民化祭孔”为特色的南孔祭典被正式列入中国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至此,有关衢州孔氏南宗祭祀仪式的争论告一段落。这也意味着,祭孔从来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应当富有时代的气息和特色。
“否则孔夫子会吓一跳,以为现在又回到了清朝?”主张“今礼祭孔”的孔子第七十五代嫡长孙孔祥楷风趣地说。
 
                   “把钢琴搬到大成殿前”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祭孔对于衢州来说,一直是个遥远的时空回响。记忆停留在1948年的初秋。那年,孔祥楷只有10岁,但已受命担任国民政府“孔氏南宗奉祀官”。
    是年9月30日,南宗家庙举行祭孔大典,当地军政要员济济一堂。仪式由时任衢州绥靖公署主任的汤恩伯主祭,孔祥楷当时就站在汤恩伯身边,眼前始终晃动着汤的那双白色手套。
    这也是民国时衢州最后一次公祭孔子,在孔祥楷先生的记忆中,此时的祭孔一如古制般隆重。祭典当天,所有政府机构特别休假一天,沿街插满了彩旗,人们像过节一般高兴。
不过,在具体祭祀程序上,却省去了一些繁文缛节。比如,参加祭典的来宾并非都穿着古装,而是着时下流行的服饰,军人仍着戎装,其它人则多为中山装,行的也是鞠躬礼而非三叩六拜;纷繁浩大的祭孔佾舞替换成了宣讲孔子言行、齐唱《三民主义歌》……
    此后中断祭孔的56年里,无论身份、工作如何变动,这些模糊却温暖的吉光片羽始终深刻在孔祥楷先生的脑海里,如南宗家庙前那依然苍翠的百年松柏。
    1993年春,经过衢州市领导多番努力,终于将阔别家乡38年、时任沈阳黄金学院副院长的孔祥楷先生迎回故里。
    第七十五代嫡长孙的回归,使得孔氏南宗家庙有了名正言顺的主人,孔氏南宗家庙开始“中兴”。重振家庙,恢复南孔祭典也由此成了孔祥楷的首要任务。
衢州市原政协主席童效武曾撰文回忆,早在2001年岁末,孔祥楷便曾和他谈及准备在孔子诞辰2555年之际,也就是2004年举行祭祀大典。
     举办祭孔大典,其核心便是“怎么祭”?仪式程序如何设置?对此,孔祥楷认为,每个朝代、每个时期的祭祀活动都带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特定的时代内容,对待传统文化既要传承弘扬,又要推陈出新,体现与时俱进,应以‘当代人祭孔’为宜。”
    “当今社会各界祭祀孔子,不沿袭仿古的祭祀形式”的祭孔定位,很快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支持。2004年9月28日,首届“中国衢州国际孔子文化节暨祭孔大典”隆重举行,揭开了新时期孔氏南宗家庙祭典的神秘面纱。
    这年祭礼的主祭是时任衢州市政协主席的童效武,孔祥楷先生以孔子第七十五代嫡长孙的身份陪祭,祭祀者都穿现代正装,行鞠躬礼,进香、献礼,念具有时代特色和地方特色的《祭孔子文》,诵读《论语》中的有关章句,以钢琴伴奏唱《大同颂》。
    值得注意的是,其中许多细节其实都经过深思熟虑。古礼中的祭孔要敬奉“太牢”(即猪、牛、羊三牲),南孔祭典改为献五谷;通常贵宾都要佩戴胸花,南孔祭典改为采摘家庙里的古银杏叶和古柏树叶系以黄丝带;孔子像前的牌位,南孔改为“大成至圣先师”……
    南孔祭典设计者的良苦用心没有白费。中国孔子基金会常务副会长刘蔚华教授观看了祭孔典礼后,意味深长地对孔祥楷先生说:“祥楷,你确实开创了一个祭祀新仪式。”
    曾参加衢州祭孔的美国学者马黛兰教授给致信孔祥楷先生,“我们敬佩你们的勇气和胆识,我们理解你们的苦心和志向。在祭孔改革这个历史大课题前,你们的行动最有权威性,你们的行动最有影响力,你们的行动最有示范性”、“你们移走了大型铜塑行教像,你们废止了华丽的古代服饰和舞蹈,废止了牛羊祭品,废止了古乐旧器的喧闹,把钢琴搬到大成殿前是个很了不起的创造!你们删去了孔子牌位上‘神位’二字,堪称大手笔。孔子是人,不是神……现在是还孔子以人本位的时候了。”  
 
          独创“学祭”,重在全民弘儒
     南孔祭典自2004年恢复以来,渐渐摸索出“每两年一次学祭,每两年一次孔子文化节暨国际儒学论坛,每三年一次社会各界公祭”的祭典模式,并致力于平民化祭孔,将“小祭”独创为具有衢州特色的“学祭”。
    2005年,央视选取了6所孔庙、文庙对全球进行祭孔典礼直播。当镜头切换到衢州孔庙时,人们看到的是800多名教师学生在虔诚地朗诵《论语》、齐唱《大同颂》。这中间,有600多位刚走上岗位的新教师以及100多名老教师和学生代表。
    孔夫子是天下读书人的老祖宗,更是普及全民教育的先行者,相较之下,那年的祭孔典礼中惟有衢州体现出的“学”味最浓,独树一帜。
    而与社会各界“公祭”所不同的是,“学祭”时会特地在祭品中增加文房四宝,并发给每位参祭者《大同篇》胸章;参祭者佩带的黄绫胸标上,会绣上一句或两句各不相同的《论语》语录,与特制的金色红底孔子像章相配,“颂礼”与“祭礼”一起举行,“祭礼”结束,便由合唱团大合唱史诗组歌《东南阙里》。
    在此后的历年祭孔中,祭祀群体中还陆续增加了省市党政官员、普通市民,省内外各地教师、教育行政官员,外国学者,各国孔子学院代表等身影。
尽管参与祭孔的群体在逐渐扩大,但孔祥楷依然认为,“重振孔氏南宗声名,奉祀其一,弘扬儒家德治爱民、孝悌和亲、施教黾勉的传统精神,更为重要!”他说,“纪念孔子光‘典礼一下’不行,要为儒学培养更广泛的群众基础。”
    因此,每年衢州祭孔前后,都会举行多项弘扬儒家思想的文化活动:中学生《论语》辩论赛,学子开蒙仪式,纪念孔子诞辰文艺晚会,衢州儒学国际论坛……
     临时活动之外,更有常设的弘儒机构。以孔氏南宗家庙为核心,衢州成立了孔子南宗研究中心和孔子研究所,组织研究儒家文化和南孔文化,研究其对长江以南经济社会文化生活的影响;成立孔府艺术团、书画社、摄影社、诗社、剧社,以现代艺术形式传播儒家文化和南孔文化。
事实上,孔氏南宗素来重教重学,自南渡到衢州后,便积极兴办私塾,教化民间,直到现在,琅琅上口的少儿读书声,依然时常响彻在孔氏南宗家庙内。
    平日里,孔祥楷先生还应邀赴各地演讲,话题很多,但他始终不离一个中心,那就是“孔子是人不是神,孔子思想是做人的准绳”。
 
              跻身“国家非遗”的使命召唤
     在持续经年的祭孔效应驱动之下,儒风正拂动着衢州的每一处角落。独具孔氏南宗魅力的祭孔典礼,在让衢州市民深受思想洗礼的同时,也渐渐引起了专家学者的注意。
    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教授王霄冰,早在2008年,便出版了专著《南宗祭孔》,关注新时期的南宗祭孔仪式承载的文化信仰与特点。
    王霄冰评价说,衢州祭孔有着中国乃至全世界祭孔文化中的许多首创。“对于衢州来说.以当代人的身份祭孔,就意味着找回了一段丢失的过去。一笔历史遗留的文化遗产,又在新时代获得了它的蓬勃生机。”
    她认为,“对于儒家文化来说,衢州的当代祭孔就意味着孔氏南、北宗的合流、并在统一中保持各自的个性与地方特色,由此为当代儒学的发展开辟了一个新的天地。对于中华民族来说,当代南宗祭孔子就意味着古老文化的又一次觉醒,一度断裂的传统又重新得到了续接和传承。”
    基于对南宗祭孔的重大文化价值,在市文广局的努力推动下,2005年,南宗祭孔被列入了衢州市首批市级“非遗”名录,2007年又入选浙江省首批省级“非遗”名录。
    2011年5月,以“当代人祭孔”和“平民化祭孔”为特色的南孔祭典又被列入中国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国之瑰宝”。
    事实上,在“国遗”名录中,早有曲阜孔庙的祭孔大典在前,南孔祭典跻身“国遗”,其理由与魅力到底何在?
    对此,孔祥楷先生表示,“非遗”虽广大,但后人所传承的无非是内容与形式两种,“在祭祀孔夫子这件事上,孔氏南宗家庙所做的更多是内容上的拓展与创新。”
    作为“当代人祭孔”的衢州实践,南孔祭典仪式的基本特征,已然昭示了其无与伦比的独特魅力:孔氏南宗的祭祀流传800多年,具有深邃的历史特征;孔氏南宗是孔子的嫡长孙,其祭祀仪式充分地传承了孔氏宗子祭拜先祖的礼仪,具有悠久的传承性;祭祀对象的差异,是南宗祭孔与曲阜以及各地文庙最大的不同,具有家祭的独特性;孔氏南宗家庙的祭祀仪式是中国南方祭孔的样板,具有地域的广泛性;不同的时代,孔氏南宗不同的祭祀性质各有偏重,具有相当的兼容性;历代衢州孔氏家庙的祭祀者中,不但有孔氏族人、当地官员的主持,还有当地学子、士绅以及民众的参与,影响深远,具有深刻的社会性。
    今年 9月28日,即将在孔氏南宗家庙内进行的纪念孔子诞辰2562年祭祀仪式,将是南孔祭典入选“国遗”后的首次亮相。
    而在此之前,约15万支刻有《论语》佳句的铅笔,已被送到了衢州境内所有刚入学的小学新生手中。
   “孩子们或许现在并不明白‘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什么意思,但没关系,最起码,他们对这句话有了印象。在人生的第一课上,我们要告诉这些少年,什么才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我相信,总有一些孩子会因此受益一生。”守望800多年历史的孔氏南宗家庙,孔祥楷先生如今所思考最多的事,便是如何将儒家思想浸润于青少年思想道德的养成。
传薪点灯,影响未来。或许,这也正是孔氏南宗家庙祭孔夫子跻身“国家非遗”的真正使命召唤。
 
    【解码“南孔祭典”】
     南孔祭典是指南方孔氏南宗族人祭祀孔子的仪式,其中又以南宗宗子居住地衢州的孔氏南宗家庙的祭孔仪式为代表。南宋建炎三年(1129),宋高宗诏命“权以州学为庙”祭祀孔子。由此而开始了衢州所特有的祭祀孔子的活动——南宗祭孔。
    南宗祭孔活动以衢州为中心,广泛分布于孔氏南宗在南方的各居住地。这种祭祀活动包括四大祭(四季仲月上丁日)、四仲丁(大祭后十天)、八小祭、节气祭以及生日、祭日的特别祭和逢初一十五的一般祭拜等等。广义上还包括南宗管辖的各地书院祭孔活动以及南宗私塾、读经班的开蒙仪式等等。南宗祭孔在衢州一直坚持了800余年,解放前还多次举行过盛大的祭孔仪式,《东南日报》等媒体多有报道。解放后一度中断,2004年南宗嫡长孙孔祥楷先生倡议恢复。
     孔氏南宗的祭祀仪式是一项宝贵的关于“礼”的遗产,是一种国祭(官祭)、家祭与民祭相结合的独特的祭孔活动,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历史价值和社会价值。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近期新闻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