衢州三塔记考 | ||
| ||
衢州三塔记考 汪筱联 衢州三塔是衢州古城的标记,是历史文化名城的城市雕塑。可惜因战乱和人祸在近百年内相继消失,仅存遗址和遗迹。今撰文述考衢州三塔,特别是鲜为新一代人知的铜塔和铁塔是华夏瑰宝。三座古塔的遗物、遗址、遗迹是衢州历史的见证,天皇塔的塔砖、佛象、拆铜塔所铸的“咸丰重宝当十”、拆铁塔所制的“铁砲、弹丸”都是三塔历史见证的实物。 天皇塔考 天皇塔是国内最古老的楼阁式砖塔,六面七层高达三十八米,位于水亭门内现红楼宾馆南,旧天皇寺大殿西侧,明崇祯壬午年(1264)八月塔顶被大风吹坠。塔轮上铸有南朝梁天监年号(502-519)。据各类史书记载,天皇塔在梁天间年间由信安(衢州古名)郡守留异所建。塔的外型、塔壁、门窗、阁额、斗拱、翘檐等细部全部用砖石仿效木结构造型。塔内有佛像、供佛像,逐层至顶翘角悬挂风铃,塔由塔基、须弥座、塔身、塔轮组成。 梁普通六年(525)塔侧建天皇寺。一九五二年十二月塔拆除,天皇塔塔身和须弥座,现仅存塔基和地宫。塔基东侧尚存天皇寺大殿三楹系清代建筑。拆下的塔砖现还完整的保存在原衢县人民政府,一九五三年建的旧办公楼的墙基内,数量达万块之多,这应是衢州的一笔文化遗产。 天皇塔是衢州人民心目中的标志性建筑,衢州人对它怀有特殊的感情,民间传有“先有天皇塔,后有衢州城”和“看不见天皇塔,泪水滴滴嗒”的俗传。 铁塔考 铁塔建于明万历七年(1579)以纯铁铸成。位于衢州古城墙西北角顺江伸向得坪坝的镇坝城墙台基上,铁塔东南面为文昌阁,铁塔北边城墙外为烈婦祠,遗址在今新华小学西南角。据清《嘉庆西安县志》摹印的府城总阁中城西北角绘有七层铁塔图,右注“铁塔左秀民捐”。由此可见,原《衢州市志》中载:铁塔为明万历年间县尹刘有源建有误。刘有源在明万历三十六年(1680)至万历四十年 (1612) 任西安县尹,在时间上相差三十年左右。因此衢州铁塔应是民间人士左秀民捐建。铁塔由两层须弥座和七层塔身组成,八角形,每层之间都有平座和腰檐,四周铸有佛像,佛像或坐或立、或骑象、或乘狮作工精细,腰檐间有角梁飞檐,飞檐前端悬挂风铃,铁塔玲珑美观。七层塔体分段铸造,逐层叠装成塔。咸慧丰五年(1858)太平军翼王石达开率领二十万大军由赣入浙,从三月初五围城至六月初五撤军,太平军围攻衢城达91天之久,期间守城清兵为补充军火,拆毁铁塔上面七层铸成铁炉的弹丸,以抵抗太平军攻城,仅留塔底双层须弥座,每层边铸有八仙过海,二龙戏珠内容和莲瓣、卷草等图案组成。到光绪年间拆通新城门(西安门)时铁塔须弥座全部拆毁,仅存遗址。衢州铁塔的遗址经实地考察应是在今新华小学的西南角的原旧城墙西北角台基遗址上。清代曾在铁塔基台上建“铁塔炮台”役铁万包一切工作 ,抗日战争期间被毁。 衢州铁塔当年为镇守保护“得坪坝”平安而建。由古城墙向北伸延比城墙宽一倍的城墙台基和台基中间建造的塔基台上建塔。铁塔于基台上的须弥座和在须弥座上叠装的七层塔身,最后加上塔顶组成,建筑工艺独特,是全国为数不多的铁塔之一。衢州曾编演为民婦徐氏雪冤的戏剧“缺塔传奇”流传。 铜塔考 据民间《衢县志》载,古城西南雩观亭故址间建有明代铜塔。与西北角铁塔对峙城上,铁塔镇瀔水下流,而铜塔则镇瀔江之上流也,江,常两港来舟,远望见之,高耸凌霄,气象雄帆,夕阳闪烁时,觉金光夺目,是全国较为罕见的铜塔,已祀。衢州明代铜塔原耸立在洪山坝上古城墙西角的镇坝城墙台基上,位于今鹿鸣小学西南角的古城墙遗址处。塔全部用铜铸成,铜塔由须弥座和十一节八面塔身组成,每节塔身由塔壁和腰檐组成,塔壁上一组佛像造型,角梁前端翘角凌空,用以悬挂风铃。铜塔分节铸造,逐节装叠成型。与砖石塔相比娇小玲珑,在阳光下,金光夺目。因建造在城墙高达八米以上的台基上,故弥補了高度的不足。塔台基下城墙西南角处建有“雩观亭”。铜塔在亭的衬映下耸立在衢江东岸,形成旧时衢江水道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经各种文献资料考证,明衢州铜塔的建造年代应是在明万历三十六年至四十年(1608-1612)年间,是刘有源任西安县尹时为镇江保护洪山坝而建。时间在铁塔建成约三十年后,从衢州古城衢江彼岸遥望形成三塔二楼相映景观。三塔一高两低,高达三十八米的梁代古塔天皇塔居中,铜塔位在南端,铁塔位在北端,宛如一座硕大的笔架横卧古城,与大西门城楼和小西门城楼相映其中,与古城墙、江流舟船组成一幅富有江南诗韵的水墨画面。衢州三塔景观也是衢州古城的城市雕塑,衢州古城的建设是经历朝古人智慧的结晶。可惜也在太平天国围城时,清丰八年守城清军为补充军费将铜塔拆毁,运到祥符寺开炉铸成“咸丰重宝当十”大钱。现在仅存“咸丰重宝当十”柘图留作铜塔的记念。拆塔红曾建“铜塔炮台”,配铁炮两门,在抗日战争期间被毁。(注:刘有源任西安县县令期间,有政绩建铜塔镇护江坝,此外还在万历三十九年(1611)在衢江上建“通和浮桥”桥长80丈,横跨衢江为衢江有史以来的第一座桥。) 刘有源任西安县县尹,是明万历三十六年——四十年(1608-1612),期间为衢州古城留下两笔文化遗产,难得可贵。 考后记 杭州雷峰塔在倒圮七十八年后,在二十一世纪初重建。西湖重现“雷峰夕照”景观。杭州人感谢张德江,任浙江省委书记时间虽短,承前启后为西湖留下了千年的历史文化文明。历史的丰碑将永留青史。 衢州的三塔景观,有砖石塔、铁塔、铜塔可谓是华夏文明的瑰宝,全国罕见。是衢州古城的形象特征,最具华夏特色的城市雕塑,孕育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二十一世纪初,衢州的六个民间团体曾联合上书衢州市历史文化名城管理委员会,请求批准民间修复天皇塔,以圆衢州人的怀古梦,但至今未见修复古塔的动静,天皇塔基和地宫、塔砖、天皇寺等文物古迹还是静静地躺在杂树野草丛中。 衢州古城衢江东岸的三塔为衢州历史古迹,特别是天皇塔是衢州人民心目中的标志性建筑。“天皇塔”、“铁塔”、“铜塔”、“周王庙”、“碧春楼”、“文昌阁”等组成了衢城西域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在江滨北路曾有“望涛楼”、“清献书院”、“青龙亭”、“衍圣公墓”,在江滨南路有“四喜亭”、“南禅寺”、“双港汇流”、“瀔水夕照”、“南湖”、“大南门遗址”、“依锦坊古民居群”等古迹和自然景观。如在江滨路建设时将上述文化古迹内涵作为主题展开,衢州江滨路如能类似杭州南山路的发掘思维进行规划设计(例如:衢州江滨中路规划“三塔公园”,江滨南路规划“双港公园”,江滨北路规划“清献公园”)共同组成衢州古城沿衢江水体历史文化古迹的江体景观。 衢州旧城改造规划建设江滨公园,并没有将衢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内涵考虑进去,更不要讲发掘、利用、保护了。如能从文化主题公园思维出发,将已修复开放的文物保护单位(如周王庙、碧春楼等)统一综合利用也考虑进去,从发掘、创新、整合、配套等指导性意见去全盘考虑建设衢州现有的江滨公园略加规划修改,按“三塔公园”、“双港公园”、“清献公园”等这一历史文化主题展开规划建设。这与“水亭街古城片区保护规划”相吻合,同时也为衢州市旅游产业的培育提供了条件,亦为衢州江滨建设注入了新的内涵和活力。但愿有生之年,能重见衢州古城。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