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中国工程院院士、石化专家汪燮卿



发布日期:2012-03-13 信息来源:衢州市图书馆


                          沧桑看云 浓浓乡情
                 ——记中国工程院院士、石化专家汪燮卿
                                         飞捷
    当记者踏进汪燮卿的办公室,年近八旬的他正在和一位年轻学生探讨网络的使用,精神很好。得知记者是衢州人,汪燮卿欣喜地用龙游话与记者交谈。作为一位石油炼制及分析化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原常务副院长的汪老,自有一番“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平静与感慨。
 
                                 有“名”无“字”
    1933年2月,汪燮卿出生于龙游县的茶圩镇,其父是从安徽到龙游打工的学徒,经过了多年艰辛的学徒生活,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酿造店。父母的文化程度不高,所以父亲只给他取了“名”,而没有“字”。许多年后,汪燮卿第一次登门拜访岳丈家,面对出自书香门第的长辈,他甚至搞不清“字”是个啥东西。现在提起来,汪老笑了,“没有文化呗!”
 
                     每一个学生都要拜孔夫子
  1940年,汪燮卿进入靖端桥小学就读,“在这里,我获得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根”。靖端桥小学是当地一所正规的国立小学,教授国文、算术等主要科目,在社会上久经历练的汪父深知知识的重要性,因此坚决送孩子进学校念书。
    现在汪老还能记忆犹新地回忆学校的样子:一进门,有一面墙,墙上写着“礼义廉耻”,再往里走,两侧的墙面分别写着“忠孝仁爱”、“信义和平”。入学第一天,每一个学生都要拜孔夫子,并要求每天早晨背诵“十二本”,当时的他背得滚瓜烂熟。
    “现在还能记得些吗?”
    “记得一些:第一条是‘忠勇为爱国之本’,第二条是‘孝顺为齐家之本’。中间的一些记不太清楚了,不过我很清楚地记得最后一条是‘有恒为成功之本’。”
  汪老说,1995年,他曾作为中国大陆石油代表团的一员到台湾。在那里,他又看到了自己小学时背诵的“十二本”,他感到激动不已。身为同胞,同根同种的文化熟悉感油然而生。
    “这些都是很重要的正规传统教育,源自中国几千年来的文化积淀。虽然都是很简短的句子,但是它们注入了中国深刻的文化底蕴,这种精神层面的道德光泽是不会褪色的。它们可以帮助一个人在混乱中,坚持真理,坚持永恒的东西。我们应该保存这种文化。”
 
                                难忘“鬼子”暴行
  大约1941年4月中旬,日军连续轰炸龙游。那时,年仅8岁的汪燮卿与小伙伴正在上课,空中传来“隆隆”的轰炸声,老师赶紧带他们躲进附近的山岗树丛中。鬼子的飞机飞得很低,俯冲时能看到飞行员狰狞的面目。随着阵阵巨响,对岸码头冒起滚滚浓烟。事后,驿前村残垣断壁、尸体横陈……有两首歌叫《梦江南》和《红杜鹃》,都是描述当时情形的,直到现在,汪老回想起其中的歌词还是禁不住潸然泪下。
  1942年,鬼子在龙游扫荡,在茶圩镇烧杀抢掠,打死了汪燮卿父亲店铺里的一名小学徒,抓走了两名店员。这些使汪燮卿年幼的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撼。国穷民贫,落后挨打。由此而萌发了强国富民的心愿。
 
                            饴糖饼引发科学兴趣
  “我小学时的成绩可不咋地。”汪老半开玩笑地提起自己的成绩,但他还是分别考取了龙游中学和衢州中学(现衢州一中)。一场大雪,导致衢中的录取通知书迟迟不来,而刚成立不到两年的龙中通知书却翩然而至,汪燮卿便去龙中报到。可也是因为这场雪,龙中没有一个人接待这位报到的学生,他只好又回到家中。没过几天,期待中的衢中通知书终于来了,汪燮卿就顺理成章地去了衢中求学。
    “到了初中吧,初二、初三的时候,我的后劲就来了,成绩也就慢慢好起来了。”
    汪老直言衢州中学对自己的影响很大,尤其是几位出色的老师,影响了他对于创新的追求。
    其中,有一位叫江成标的物理老师,他用一个饴糖饼现象深深启发了汪燮卿,并使他自主地思考问题。这位老师教学思路清晰,方法很灵活,看到汪燮卿喜爱到学校对面店铺买饴糖饼,就为他做了一场最好的科学启蒙。当时,少年汪燮卿买来饴糖饼后,会在桌子上用手掌拍碎,然后分给同学一起吃。江老师就问他,饴糖饼很难用手掰开,但在桌面上为什么一拍就碎了呢?于是,汪燮卿渐渐开始培养起善于思考,勤于思考的习惯。
 
                                     力与功
    仍然是衢中的一位物理老师,名叫何应龙,他用一则则深入浅出的故事教会汪燮卿了解那些难解而抽象的物理定律。“我印象最深的是一则力与功的故事”。说的是一位地主老财派一位长工挑着谷子去镇上卖。长工回来后,地主给了他5块钱,说是他有功,长工非常高兴。又有一次,长工看到地主家的土墙有些倾斜,就上前扶墙,防止墙倒,可扶了一整天也不见地主给他钱。找到地主,地主就指出,自己完全可以用一块木板堵住不需要人工,长工确实出了力,但没有功。一番对比下来,学生们很容易地理解了两者的不同,体会到功与力的区别。
    尽管物理老师启发了汪燮卿的思考,但他最喜欢的学科还是化学。“当时没有什么化学实验可以做,但是有一次,我们去了一家肥皂厂参观做肥皂。”汪老提起当时的教学条件简陋无奈地摇摇头,不过随即又露出了快乐的神色,便与记者讲起了那次让他最终选择化学作为终身事业的经历。
    “我们三个人一组,往烧杯里加牛油和烧碱,慢慢加热搅拌,反应完全后,冷却到室温就成为白色的胶状物,用它来洗手就像肥皂一样滑腻,搓出了许多泡泡。太神奇了!怎么几种东西混在一起一变化就成了另一种东西了呢?”
    成绩优异的汪燮卿在1951考上了清华大学,并选择了自己的兴趣——化学工程作为自己的专业。以后,汪燮卿完成了在原民主德国的学业,成为麦赛堡化工学院第一位外国毕业生。回国后,他孜孜以求地从事科研工作,矢志改变我国的能源状况,为祖国的石油化工科研事业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参与研究马王堆千年古尸不腐之谜
    汪老还说了动乱年代里一次解谜事件,原来他曾参与研究马王堆千年古尸不腐之谜。
    1972年6月底,当时石油部军管会将汪燮卿召去。汪老说,石油部当时认为马王堆这种“棺水”对石油管道防腐蚀有用处,于是就派他去分析与化验了。据汪老回忆,经过博物馆工作人员的精心挖掘与保护,整个墓的棺椁和文物都保存得很好。只是因为缺乏必要设备,尸体仅用冰块冷冻,加之观看的人非常多,不久女尸的鼻尖就开始腐烂,所以后来只好用福尔马林溶液保存。透过盖棺材的玻璃板,汪燮卿看到老贵妇的皮肤毛孔都很清晰,只是因为福尔马林溶液作用而使身体开始变硬。
    汪燮卿不遗一处地搜集着任何与防腐相关的化学元素。丝绸、丝绸上的白色小晶粒、棺材漆器、棺水……所有的都是有机物质分解产物,无法与防腐相连。在山穷水尽之时,汪燮卿分析了装棺水试管壁上的红色小水珠,用发射光谱等进行细致分析,终于发现了大量的汞。再进一步证明是硫化汞,中药里把这叫做“朱砂”。尽管朱砂还不一定是千年古尸体不腐的最后谜底,但朱砂肯定是汉代人用来作为药材和防腐剂的。不久,这一科学研究,引起了海内外的广泛兴趣,汪燮卿参与研究马王堆女尸千年不腐的过程还于当年拍成科教电影。
 
                                      情系家乡
    谈及是回家乡看看事宜,汪燮卿笑笑说,自从母亲去世,加上自己年事已高,已经很少回去了。
    “我有一位非常好的朋友,他也是龙游茶圩人,和我家在同一条街上,相隔也就20来个小店铺。他叫王学珍,以前是北大的党委书记,学法律的。”汪老谈起老友滔滔不绝,浓浓乡情、友情交织。王学珍前几年还会邀请北大的龙游籍学生,一起去汪老家做客,聊聊学习与生活,只是近几年,两人的年纪都大了,往来才渐渐少了,但两人的感情在汪老看来弥足珍贵。
 
                                       人物名片
  汪燮卿:石油炼制催化及分析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出生于衢州市龙游县。1956年毕业于北京石油学院获学士学位;1961年毕业于原民主德国麦塞堡化工学院,获博士学位。中国石化总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高级工程师。长期主持催化裂解(DDC)、催化裂化多产液化气和汽油(MGG)等方面的研究。研制成功具有独创性的用重质原料生产轻质烯烃和高质量汽油的新技术,并得到广泛应用;研究成功DCC-Ⅱ和以常压渣油为原料的MGG工业成套技术ARGG新工艺;研究成功符合DCC和MGG工艺要求的CRP、CIP、RMG和RAG等催化剂并实现了工业化;指导研制成功钛硅分子筛作氧化催化剂并实现工业化应用。其中“催化裂解工业化”技术经美国SWEC公司代理已经正式转让给泰国石油公司,实现了我国炼油技术的首项出口。共获得国家发明一等奖、中国专利发明金奖等省部级以上奖励近20项。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获国内外专利50余件。
  1991年,汪燮卿被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近期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