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卫士黄国平 | ||
| ||
文物卫士黄国平 巫少飞 2001年6月,黄国平从龙游社阳乡调到龙游文化旅游局当副局长时,他没少嚷嚷着想要离开文化部门。可一年干下来,黄国平深深地被他所分管的龙游文博事业所迷恋。十年来,黄国平热爱着龙游的历史文化,他像一位固执的老农一样,把龙游每块土地上的文物保护好、研究好。他的努力和坚持得到省文物局局长鲍贤伦的高度表扬,鲍贤伦曾意味深长地亲笔题写“抱残守缺”赠于黄国平。黄国平本人也得到了龙游百姓的热爱,尽管他只是高中毕业,但龙游百姓都亲切地叫他“黄博士”。 “你批评我可以,但你批评文物法是错的” 2004年,龙游县城要建排污管道,在县城南侧挖出一段归仁门城墙遗址,这段城墙于明隆庆二年(1588年)始建。黄国平知悉后,马上召集龙游博物馆杜建军等文博工作人员到现场要求保护。这时县领导也到了现场,他因黄国平“阻挠”市政建设而狠狠地骂了黄国平,并质问“保护起来干什么?”气不打一处来的黄国平回了一句:“领导,是文物法让我们这样做,你批评我可以,但你批评文物法是错的。”黄国平还不解恨,又回道:“不保护?有胆你把字签来!”在黄国平正气的捍卫下,领导也意识到错误了,以后非常支持黄国平的文物保护工作并与黄国平交上朋友。现已保护的古城墙遗址以特有魅力向人们诉说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在黄国平及龙游文化人的努力下,龙游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实施意见》、《加强龙游县古建筑保护与管理的实施办法》,仅古建筑栏,就按“较好”、“良好”、“一般”分类,每次修缮按30%、20%等不同比例资助、补贴村民保护古建筑。这项文物保护措施得到了省文物局领导高度肯定,并向全省推广。 十年来,无论是申报县市级还是省、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黄国平总是积极做好工作。2009年,全市共有16处不可移动文物申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仅龙游就申报了叶氏民居、龙游楼上厅等10项。而许多申报材料都是黄国平亲自拍照并登记的。今年2月,省人民政府公布的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中,龙游县的“明代楼上厅”、“明代风光五塔”等16处22个点榜上有名。接下来,黄国平又递交县政府将90处龙游历史文化遗存公布为县文保单位。黄国平说,虽然不一定全部能申报成功,虽然列入“文保”单位后,保护的责任更为重大了,但为了龙游的历史文化,为了文脉不在我们这代人手中断裂,黄国平怀着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敢于担当,不遗余力地推进着他的文物保护工作。 他站在推土机前保护文物 几年前,龙游县开始城南开发区建设,要开发近200多亩的土地,按文物考古要求,50亩以上的土地开发必须考古。当推土机隆隆地驶来,再进一步就要破坏龙游的六朝墓时,黄国平胆略过人地站在推土机前。此时,开发商见有人挡道,骂了一句脏话后,落下狠话:“你敢用死人来压活人?”黄国平此时甚至把生死都置之度外了,他凛然正气地站在推土机的前面……此时龙游的文博工作者自发地聚集在工地上,将“考古重地,严禁挖掘”的牌子插了一路……最后开发商灰溜溜地走了。 正是黄国平及一批龙游人的保护,龙游保护了一大批文物,包括古遗址、古窑址、古墓葬等。仅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龙游境内就登记了3980处文物。2010年,龙游青碓遗址的发现,将衢州的历史推至9000年前,青碓遗址也是我省境内保存最完好的新石器时期遗址。今年4月,黄国平及龙游文博工作者又发现了荷花山新石器遗址,其上部分为上山文化时期文化层,下半部分为跨湖桥文化时期文化层,为全省希有…… 经常有高速公路、高铁等大型工程要经过龙游。每次,黄国平向省里申请的考古经费总是最多,除了表明龙游的地下文物丰富外,还表明黄国平及龙游文博工作者的工作认真负责。去年12月,又有杭长客运专线在龙游施工,黄国平和龙游博物馆的朱土生凭一块砖就断定挖土机前有文物,他们马上制止了施工,后经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二室主任郑嘉励发掘,出土了阴刻篆书“新安长印”的铜印,同时出土20多件随葬文物。 黄国平说:“面对边普查边有文物消亡的现状,我和龙游文化人其实是在和时间赛跑。” 老婆曾不让他进家门 2007年秋,龙游横山镇下宅村吴家自然村有一徐氏民居,为了确定是否明代建筑,黄国平不怕脏累地执意要到房屋的梁上看看。哪知整个人都摔了下来,幸好下面是一个稻草堆。认真做完登记普查后,黄国发觉全身奇痒无比。起初以为只是皮肤过敏,到卫生院找了些药吃吃也没效果,只浑身不断地搔痒。再后来,黄国平才发现全身都爬满了跳蚤,成百上千的跳蚤害得黄国平老婆坚决不让他进家门。黄国平无奈,在秋天很冷的院子胡乱冲完澡,一丝不挂地才跑回家里。 龙游民居苑是全国古民居异地保护的典范,一代代龙游人薪火相承,保护着龙游境内的古民居。早在上世纪80年代,龙游县长钱铭曾亲赴现场,拦下被外县人拆卖的巫氏厅,从而始建了六幢濒危的古民居于龙游鸡鸣山上。后来,龙游县委、县政府提出了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搬迁复建明、清古建筑的构想。在国家文物局、省文物局等有关方面的大力支持下,陆续将原址不能保护的古民居复建在鸡鸣山上保存,从而发展至现在占地300多亩、有45幢古建筑的龙游民居苑。龙游民居苑内有滋树堂、龚氏民居、劳氏民居、余氏民居、聚星堂、照壁墙等,现已成为龙游一张亮丽名片,受到国家文物局专家组组长罗哲文等赞赏,每天吸引着许多观众前来欣赏、研究。 黄国平在龙游民居苑的建设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前年10月,黄国平曾亲自赴兰溪站岗,拦下了被上海人拆去的龙游劳氏民居,并复建于鸡鸣山上。正是黄国平和龙游人的严谨认真,龙游保护下了许多古民居,每年用于修缮、保养龙游境内的古民居经费达100万元以上。此外,龙游平均每年还要花20万元修缮境内的宗祠(连续四年),为打造“古民居之乡”奠定扎实基础,也拓展了古民居在在现代社会文明中的历史魅力。 黄国平几乎没有休息日,他夜于继日地发掘龙游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像龙游的三门源,记者曾亲见他用刷子轻轻拭去砖雕上的尘埃,一张张地拍照,然后一张张梳理出戏曲砖雕的内容,有《三顾茅庐》、《赵颜求寿》、《雪夜访普》、《耕历山》等。仅三门源一地,黄国平就去了几十次,其保护龙游历史文化的拳拳之心可见一斑。鲍贤伦曾表扬黄国平是浙江省文博界的“拼命三郎”。 每天坚持看书一小时以上 龙游是个有着2220多年建县历史的文明古县,是我省历史上最早建县的13个县之一,龙游悠久的历史遗存了丰厚的文化积淀。“学术者,天下之公器。”从大量文献史料中钩稽龙游历史文化的脉络,是黄国平自认为责无旁贷的责任。他除了实地考察外,非常注重学习,苦索典籍,究源辨流。经黄国平和龙游文化人的梳理,龙游主打“十大文化”,有龙文化、石窟文化、商帮文化、古建筑文化、竹文化等。这些文化先后以书籍的形式出现,有《姑蔑龙脉》、《衢州龙游婺剧文化》、《龙游商帮》等十多种。本着“无征不信”的严格治学态度的黄国平主持参与着这些书籍编写,其研究涉及地名溯古、乡风村俗、文物掌故等,这些集腋成裘的书籍和论文是我们历史文化名城的心史。 在黄国平及文化人共同努力下,龙游成功召开了许多学术研讨会,有“姑蔑文化研讨会”、“龙游石窟研讨会”、“中国龙游地下古建筑学术研讨会”等。 每次进城开会,黄国平第一要务是逛书店,特别是旧书店,凡与龙游地方文献相关的,他都要收藏。他的收藏大量是正史、方志、家乘、闱墨等文献。此外,黄国平家中的一本《中国历史年代简表》,记满了龙游历史上发生的事件。 黄国平写的《龙游宗祠的演变与价值判断》,全面综合地讲述了龙游境内的明清宗祠选址、布局、形式、用材、做工及演变发展、功能作用、价值判断。如果没有对家乡宗祠的全面了解与普查,是断不能写出如此高质量论文的。 龙游商帮是全国十大商帮之一,黄国平综合了学者的成果和自己的研究,在论文《龙游商帮的历史与文化》一文中首次提出:龙游商帮为“浙商之源”。 黄国平为龙游文化的整理、发掘、研究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说,越学越知不足,像去年发掘有“新安长印”的墓,从东汉到三国的这段历史,龙游和衢州的地方志上居然均无记载,不能不说是遗憾。故无论工作多少繁忙,黄国平每天都要抽出时间读书,并坚持看书一小时以上。爱书、看书,使他成了我市仅有的几位藏书上万册的藏书家。 就这样,黄国平不计报酬、皓首穷经地研究着龙游的地方文化。他深陷的每一个脚印,都承载着龙游文化的香火…… 龙游文化的“导游” 黄国平是一位学者型的官员,他学识淹博,几乎是龙游文化的“活字典”。从商周时建有的“姑蔑”古国到徐偃王南迁;从秦王嬴政25年(公元前222年)置太末县到“浙江省百名历史文化名人”之一的余绍宋生平事迹,黄国平对龙游的地方文化如数家珍。从小脚灯、貔貅等民间舞蹈表演现场到《梦回春谷》、《倚天屠龙记》等电视、电影剧场,黄国平忙碌于各种活动。甚至龙游县一个乡志、村志的撰稿,他都要仔细审核。 无论是陈志华教授,还是中日民俗考察团;无论是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还是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的工作人员;无论是中央电视台记者,还是地方小报记者……只要他们来龙游,黄国平都要陪同当“导游”。他说,凡是有机会宣传龙游历史文化的每一个机会,他只要有空,都要当“导游”和“吹鼓手”。 他太忙了,除了身兼龙游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和龙游县风景旅游管理局副局长之职外,黄国平还是龙游县志办主任和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手头正在编《龙游佛教志》、《龙游县志》等。此外,黄国平只要有空就要进学校、社区给学生、市民讲《龙游商帮的历史和文化》等;星期天,他又和笔者约好,要到邹跃华家看看地契…… 黄国平说,历史遗存,无论是物质的还是非物质的,它们是龙游的命脉和根系。保护、研究龙游的历史文化遗产,一方面是对一方水土的感恩,另一方面也是对自己的心智修炼。“只有在文化中,我才能获得文化的秉性和内心的华枝春满。”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