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衢古陶瓷文明 | ||
| ||
陶器是人类继钻木取火之后又一项重大发明。它是人类创造的第一项物质,是远古人类进入农耕和定居生活的一项重要标志。从柯城区的上叶陶瓷窑址到衢江区的沙后塘窑址,从龙游县的方坦窑址到江山市的达垄窑址,从常山县的黄泥畈窑址到开化县的龙瓷窑址,三衢大地考古发现约有70多处古窑址,其陶瓷文明渊源流长。近日,市博物馆馆长柴福有先生著的《衢州古陶瓷探奥》行将出版,柴福有为记者讲述了部分三衢古陶瓷文化历史。 距今约9000年前的夹碳红衣陶 在距今约9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早期,三衢的先民们就成功烧制出了夹碳红衣陶,用于日常生活中。 2010年,在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期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龙游县博物馆一起,对龙游境内的衢江、灵山江流域进行新石器时代遗址的考古调查,发现了青碓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经现场踏勘、试掘,出土了石磨盘、石磨棒、夹碳红衣陶等具有上山文化特征的遗物。这些遗物的出现,把三衢大地的制陶工艺往前推进了一大步。青碓遗址核心面积约30000平方米,其文化层可分上下两层。上层是距今8000多年前的萧山跨湖桥文化特征;下层具有浙中地区上山文化特征。 值得注意的是,江山博物馆还珍藏着一件距今约4000年的细砂红陶盉,出土于江山峡口镇山崖尾。据著名陶瓷专家牟永抗说,山崖尾出土的器物与良渚文化有相似处,在龙山文化中亦有所见,是否归于新石器时代还待考证。但作为江山最早的居住地之一的峡口镇山崖尾先民,其掌握的制陶技艺和长江下游南岸最先进的良渚文化相去不远,可以证明这片红壤岗地确实分布着一支大体与良渚文化近似的史前文化。 三衢大地曾陆续出土有夹砂红陶、夹砂灰陶、泥质灰陶等,这些夹砂、夹碳陶片的出土,足以证明。三衢的先民们当时已学会烧制古朴的陶器。他们为了防止炊煮时热胀冷缩导致陶器破裂,发明了在烧制陶器时往陶土里掺砂、碳或一些植物。那时虽然没有陶窑,为平地堆烧,但温度可达800度。试掘出的大量红衣陶片,内含铁,说明那时候的先民还懂得利用氧化还原反应来烧制出自己需要的颜色。 印纹陶 拍印有几何形图案纹饰的陶器叫印纹陶。衢州各地均有印纹陶发现,且以商周时期占多数。特别是印纹硬陶,在浙江有一定的代表性。三衢印纹陶有条纹、人字纹、菱形云雷纹等,其纹饰经历由简到繁、由杂乱到逐步规整的过程。三衢印纹陶多为生活器皿,器形有罐、盉、瓮、尊、釜等,以罐为主。 1977年,在江山营盘山遗址采集到印纹陶、夹砂陶等,这是衢州地区首次发现的商代古人类遗址。 婺州窑瓷器 婺州窑瓷器是我国古代著名的瓷种之一,从考古调查表明,婺州窑瓷器在我市可追溯到商代晚期的原始瓷。经商、周、春秋、战国、秦、西汉等历代的探索与改进,到了东汉,婺州窑瓷器和其它瓷种一样,基本达到成熟期,这是陶瓷发展史上的新飞跃。婺州窑瓷器在隋唐时期最为鼎盛,至北宋趋向衰落,南宋后逐渐消失。 婺州窑产品的典型器形有:盘口壶、鸡首壶、唾壶、执手壶、虎子、碗等。唐陆羽《茶经》有经典评价:“碗。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可见当时婺州窑瓷品为筵宴茶道所广用,品位很高。 三卿口古窑址 江山市峡口镇往南2公里、唐朝黄巢起义军所开辟的仙霞古道上,有一个古瓷村。全村姓黄,世代以制瓷为业,故称窑村、碗厂。古瓷村古称紫灵庵,相传清乾隆十一年(1746),福建连城黄姓叔侄正中、大远两人因避战乱灾荒经江西迁入江山三卿口。黄氏祖先从福建连城迁来,因见紫灵庵附近瓷土质地纯正而细腻,又兼有丰沛的溪水供淘浆,遂在此立窑制瓷,形成辐射四方的产业。至今黄姓同族仍讲闽省土话。三卿口古瓷村有数十户人家,自然铺展在山坳两侧的坡地上。小村环绕着小溪,纵列着五架木制水碓、层层叠叠的泥池和一片低矮的瓦屋。其间,一条依山就势、蜿蜓匍匐的龙窑是小村的地标。 古窑址的整个作坊包括水碓房、泥料淘洗池、拉坯房、窑炉。整个工艺包括采矿、碾捣、淘洗、拉坯、沉腐、晾坯、修坯、画花、上釉、叠窑、煅烧等。碾泥工序是靠水碓来进行的,每座水碓设有一个木制转轮、4个石质石臼。水自流,碓自舂,溪水不断,水碓不息。在各道工序中,家庭成员中劳力使用比较合理。开矿取泥、拉坯晾坯、进窑煅烧、运输出售等一般由家庭中的主要男劳力承担;而碾捣、淘洗、画花、上釉等工作则由妇女、老人、孩童承担。瓷窑以一家一户为生产和销售单位,生产资料属于私有,宗族共有的生产资料,仅见窑户集资投工建造的一座窑炉和窑户共有的矿山。 烧窑有一定的技术要求,窑头点火所需柴草,由各窑户分摊。烧至一定窑温时,各间烧窑柴草自备自烧。每间窑室左右各有一投柴孔,前一间烧好后,通知后一间接烧。看火也有一定的技术和经验,一般窑户都能掌握,个别没有经验的,请人代看。在烧窑中,叠窑技术要求较高,叠得不好容易倒窑,将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一般都请有经验的窑户叠窑。 制瓷生产工序较冗杂,他们在技术上,继承了传子传媳不传女的保守传统,仅在宗族内部代代相传。因此,没有雇佣关系和师徒关系。 三卿口窑址这种平面近扇形的窑床和前端封闭两侧投柴的燃烧室,在我省古代窑业中尚未见过。在生产工艺上仍保留手工拉坯、上釉、装烧等工艺。现使用的工具及作坊,包括粉碎、淘洗,仍保留元、明时期传统。其生产设备及作坊布局,与龙泉已发掘的大白岸宋、元时期古窑址基本接近。 三卿口古窑址对于我们了解和认识古代制瓷业生产经营方式和经济性质,具有一定历史价值,曾被中央电视台冠以“中华古瓷第一村”的美称。从1979年开始至今,已有北京、上海等十多个城市和日本等国的文物考古专家前来考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复旦大学、上海博物馆、浙江考古研究所、杭州南宋官窑博物馆等单位先后拍摄了记录片和电视录像。在上海博物馆和衢州博物馆都有着古瓷村模型陈列展示。 2006年,江山的三卿口制瓷作坊被国务院核定并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衢绘彩瓷 1982年的一个夏日,那天的阳光清晰地照着衢州文化历史的一页——两弓塘民窑窑址发现大量宋、元时期瓷器。从出土的品种看,有青瓷、褐釉瓷、黑瓷、绘彩瓷、盆、壶、罐、碗、盖、瓶等。在众多的瓷种中,尤以绘彩瓷特别引人注目,堪称是“瓷中珍品”。它的发现是对浙江古代瓷业素以单一青色釉为特征的一大突破。标本曾送至我国著名古陶瓷研究专家冯先铭、朱伯谦等进行鉴定。北京故宫博物院及省内考古专家曾慕名前来调查研究。 两弓塘古窑址位于衢江区全旺乡官塘村南1•2公里的两弓塘东南面山坡上,面积约4000平方米。器物上基本用暗红色釉料绘上牡丹、荷花、忍冬、鱼、竹、卷草等图案。两弓塘窑址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有一定地位,其特征是在白色或略带淡青的底色上,用“彩料”绘制成墨色或暗红色图案,一般是在器物内底部作花、鸟、鱼;内外壁和盖上画梅、兰、竹、菊,用笔娴熟,线条流畅。其装饰的绘画手法主要有:笔绘、平涂剔划花、划花填彩、平涂、勾绘、划花勾绘等六种。另外,釉质厚而均匀也是其特征。 生产这种珍品的窑址在我省属首次发现,我国南方各省亦属少见。北宋时期,我国北方的一些名窑如磁州窑,才有类似的瓷器。但陶瓷史每每提到绘彩瓷,都以唐代长沙窑出土的瓷器为例。事实上,两弓塘民窑窑址出土的大量宋代绘彩器,在中国陶瓷史上应重重写上一笔。 据参与两弓塘窑址发掘工作的季志耀介绍,当时,有一批绘彩瓷送到省里,另一部分保存在衢县文管所。省考古所专家一致认为,两弓塘窑址非常有价值,其绘彩工艺在全省都是极少见的。1988年,两弓塘窑址被定为了省重点文保单位。另外,在两弓塘窑址毗邻的还有冬瓜潭、太后堂及紫胡垅绘彩瓷窑群。 专家认为,从目前发现的情况看,婺州窑系中宋以前未发现过烧造绘彩瓷的窑口,仅有少数瓷器上装饰点彩和彩斑,宋以后仅见有明代青花窑址。即使宋元也仅见全旺乡尚轮岗有烧制绘彩瓷。两弓塘窑没有直接的承袭历史关系,推测很可能是在湖南长沙铜官窑和衡山窑及江西吉州窑等影响下,结合本地传统工艺发展起来的。衢州民窑出土的绘彩瓷器是我国陶瓷艺术重要组成部分。 三衢古陶瓷是今人了解和认识衢州历史文化的活化石。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