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行踪



发布日期:2014-02-18 信息来源:衢州市图书馆


越南行踪
庄月江
 
    金榜山烈士陵园
                           
    今年4月5日,中国驻越南大使孔铉佑率使馆全体人员和驻越媒体、中资机构及留学生代表,赴越南北江省陶美县中国烈士陵园扫墓。孔大使向长眠在此的216名中华优秀儿女敬献花圈,带领大家默哀一分钟,并逐一给烈士们上香。
    在越南抗美救国战争中,1430名中国援越人员为支援越南而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他们长眠在越南北部和中部的40处烈士陵园内。
    5月6日,立夏的第二天,越南早已进入夏天。荷花开了,玉米熟了,芒果、香蕉、椰子、山竹、红毛丹、波萝蜜与各种瓜类,摆满了地摊或小店;避开白天的炎热,知了从黄昏至拂晓拚命地叫,绿树丛中,蝉声一片。越南地处热带雨林,天气变化无常。我们自河南省省会府里市出发,阳光灿烂。汽车在1号公路上行驶不久,大块大块的乌云迎着汽车扑来,霎时间大雨倾盆。说来奇怪,汽车到达烈士陵园所在地三星乡乡政府门口时,雨渐渐小了;当汽车驰近离乡政府七八百米的金榜山烈士陵园时,沥淅的小雨,竟停住了,云开天青,空气清新,树叶更绿,花朵更红,陵园经历了一场甘露的洗礼——真的烈士泉下有灵,晓得生前战友和家乡亲人来看他们了?
    烈士陵园修筑在金榜山半坡的台地上,三面绿树环抱。墓呈长方形,一字排开,安葬着7支队221大队14名烈士(浙江籍9名、安徽籍2名、江苏籍3名)。每座墓前立着两块青石碑,一块直书中文,一块横写越文,都镌刻着墓主的姓名、生卒年月、籍贯、职务;墓后塑有越南国徽;墓的两侧刻有云纹水草图案,典型的欧美风格。左7座,右7座,中间留着四米宽的墓道,12级台阶通往长梯形主碑碑园。墓园有专人看守,故经历了四十余年风雨浸蚀,仍然完整如初。
    来自张家港的黄志高当时是班长,在自己班里牺牲的战友墓前老泪纵横。他向我讲述三位烈士生前的英勇事迹。老黄的老伴还带来了亲手为烈士们折叠的金银纸锭……当每一位烈士的墓碑前点燃起香烛、摆齐各种战友带来的供品、冥币、纸钱时,在场的老战士和家属,以及闻讯赶来的越南老乡,都肃穆地向烈士墓鞠躬行礼。
    龙游灵山镇的康卸海带去了一首自己谱曲、自己作词的歌曲《梦回越南》。他不无遗憾地对我说:“抗美援朝时,《雄纠纠气昂昂》响彻云霄,唱遍大江南北。由于援越抗美一直视为机密,至今没有一首反映这一伟大历史事件的歌曲。我与我的战友们在越南前线流过血流过汗。此次有机会重返四十五年前战斗过的地方,我虽是大老粗,但我创作了一首歌曲,叫‘梦回越南’。我要唱给长眠在这里的战友们听。”说着,他就高声唱起了这首歌曲。歌词激越昂扬,抒情味亦浓,如“梦回越南多少次,相见昔日老战友。吃苦耐劳修工事,舍生忘死战敌寇……”
    衢江区交通局退休的金文根,也是7支队221大队的老战士。他与他的表叔周志金于1965年3月同时入伍,同在越南并肩战斗。他带着一棵生长在乌溪江畔的万年青,来祭奠只大他两岁的表叔。周志金于1967年5月10日凌晨遭敌机轰炸牺牲。此次轰炸中,还有吕德福、汪华生、章军谢、劳春毛四人同时遇难。
    安葬在朗达烈士陵园中的童仕新烈士,是龙游塔石镇人,1967年5月27日凌晨在指挥部队换防时遭敌机轰炸牺牲,时任高炮65支队的副连长。他的大弟童仕华和二弟童仕文率女儿、儿子,带着一包家乡的泥土和一棵万年青,来到了他的墓前。童仕华也是221团的战士,哥哥牺牲时,他在另一个连队。1969年回国时,他专门到哥哥墓前捧了一把黄土回家,在家乡塔石为哥哥修了一个衣冠塜,寄托全家人的哀思。此次带着弟弟与子女在哥哥墓前撒下一把家乡的泥土和种下一棵家乡的万年青,意味着越南朗达与与中国塔石连在了一起。
    领队范传馨去年曾率十余位老战士与烈士亲属来过金榜烈士陵园祭扫,与烈士墓所在乡政府的官员建立了良好的关系。他发起的为援越抗美期间牺牲在越南的战友扫墓这一民间自发行动,取得了越中友好协会、越南老战士协会的支持,也得到了中国驻越使馆的赞赏。此次参加赴越祭扫烈士墓的,有来自浙江、江苏、河南、广西、安徽的援越抗美老战士和烈士亲属近百人。
 
    达崩山坑道群
    5月6日下午,从安达水库去达崩山看二营打通的四条坑道。
    达崩山,山青水碧,风景如画。咯斯特地貌造成了它诸多山峰似人似物,移步换形。不远处,就是我们经过多次的1号公路。1号公路是自北至南贯通越南的生命线,战时敌机轰炸的主要目标。同时,达崩山又是越南首都河南的天然屏障。越战打响后,越方提出要在达崩山修筑火炮工事,以阻击敌机对河内和1号公路的空袭。
    要在坚硬的石灰岩山体内开凿矿道,其难度可想而知。当时,越方原请苏联援建这项工程,苏方表态工期需三年,我方表态二年。任务重,时间紧,条件差,221团首长决定由二营四连、五连为主去啃这块硬骨头,不久六连也投入战斗。老战士王伯秋当年有诗《打炮眼》:“黝黝岩石硬又坚,一锤一转响连连。三分炮眼一斤汗,一寸钢钎用两天。”工程终于在1968年8月竣工,比原定计划提前六个月。由此可见,我方工程兵“革命加拼命”的顽强的战斗精神。时任施工班班长的张亨元告诉我,工程总长875米,宽4米,高3.5米,4条C型坑道中间打一条横向坑道,将4条坑道连接。C型坑道用于车辆和大炮通行,横向通道内设指挥所、储备库、休息厅等设施。8个通道口建有8个炮头,用于防、阻敌人从地面入进攻。
    如今,有的坑道口已封闭,有的半封闭。在一个半封闭洞口,范传馨等几位老战士钻了进去,随行的电视台记者小曾也进入了坑道。当我在另一洞口拍摄山体外的Ω形钢筋混泥土炮位时,老范与小曾正好从我眼前的坑道口钻了出来。
    这个炮位的面前有一座简陋的小屋。一位老大妈看到我们,便从屋里出来。我们通过越南导游,问她知不知道这里曾经被轰炸过。老大妈回说,她晓得。那时她还是个小女孩,常常到这里放牛。她指着右边百米外那座山神庙说,这座庙是新建的,原来那座老庙被飞机炸平了。此时,好多二营的老战士聚拢来,大家回忆起,那座老旧的山神庙被炸毁前当过营指挥所。不少同志的入党宣誓,就是在山神庙后边山脚下举行的。
    为了安全施工,上级给二营施工队配置了高炮营和高机连。在1967年6月19日和7月19日两次对空作战中曾击落、击伤敌机14架,还抓获两名美国飞行员。一营二连和三营九连的两个重机枪班,分别在同山寨和广纳先后击落美机各一架,开创了援越部队用步兵武器击落敌机的记录。6月19日三营九连击落的那架敌机,就是范传馨所在的重机枪班击落的。那天下午3点光景,4架敌机超低空飞行来到我方阵地偷袭,正好飞到3营9连机枪班的射程之内,苏洪林、范传馨等四名重机枪手一齐对飞得最低的一架F-105战斗机开火,居然将它打了下来!机枪班驻地附近有中国、苏联、朝鲜、越南四国的地面部队,当时,都看见那架冒黑烟的飞机弹出了降落伞,大家纷纷出动,围捕飞行员。飞行员被越军抓获。飞行员证实,他的飞机是被步兵武器击落的。经调查,当时四国部队的高炮和高射机枪都未对空开火,只有221团3营9连机枪班的4挺重机枪对空密集扫射。于是,机枪班获记集体二等功,苏洪林获记二等功,范传馨等三名战士获记三等功。11天之后,范传馨因打飞机有功,火线入党。
    达崩山山势奇特,四周绵延的大小山头,各具特色;群山环抱着广阔的田野,溪流蜿蜒,池塘明澈,农舍参差,1号公路近在咫尺,距离碧波如镜的安达水库亦只半小时车程;达崩山山体内坑道纵横,至今保存完好,只要将坑道内稍加整修并装灯亮化,达崩山区,实在是一个开发旅游的好地方。
 
    速写下龙湾
    从河内到下龙湾,大约4小时车程。
    5月9日晨餐后,离开河内,直奔下龙湾。
    下龙湾是北部湾的一部分,靠近海岸线,是越南最著名的风景区,越南人自称其为“世界第八大奇观”。正如有的人自称龙游石窟是“世界第八大奇观”一样。
    下龙湾位于海防市吉婆岛以东,下龙市以南,面积约1500平方公里,其间散布着大大小小3600多个岛屿,岛屿都由石灰岩构成,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形状各异,似人似物,船移形变,有的一柱擎天、兀立海中,有的层峦迭嶂、绵延不绝,与桂林山水异曲同工,与云南石林堪称伯仲。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94年将下龙湾列入世界遗产目录。越南导游告诉我们下龙湾的传说:古时候,天上降下一条母龙,栖息在这个海湾里,为靠海产生活的百姓挡住了外海汹涌的波涛,因此人们把这个平静的海湾称为“下龙湾”。  
    下龙市就是历史上的鸿基市,我读初中时就知道鸿基是越南的“煤都”,鸿基无烟煤享誉世界。
近年,越南为了提高下龙湾的知名度,将鸿基市改名为“下龙市”。下龙市是在越南“革新开放”声中掘起的一个新兴滨海城市。我对它的印象,有如我1986年第一次见到深圳的感觉:它正在向全世界招商引资,它正在快步发展,高楼平地起,钢桥跨海峡,移民接踵来,游船码头和宾馆门口兜售土特产和工艺品的小商小贩云集……唯一与深圳不同的,这里有台湾老板设资五亿多美元建起的豪华赌场及一系列附属设施。这里中国游客居多,欧美游客也有。我们遇到了两批美国人。越战老兵吴土生猜测,那些老者,也许在越南战斗过,或自己,或带着家人,与我们一样,故地重游,呼吸今天和平的空气,沐浴今天和平的阳光。
    我们在下龙湾港口选定游船,已12点多,导游说今天的中餐是“船菜”,仍然6人一桌,不用加钱。海里有渔港和渔船出售海鲜,若想品尝,买了可以请船主加工,收加工费(海鲜价的10%)。导游又向我们介绍,将原来预定的A路线改为B路线,可以上天堂岛,但每人需加收180元人民币。
A线,是从码头出发,游览天宫洞,观看狼狗石、风帆石、香炉山、斗鸡石等。斗鸡石是下龙湾的标志,两块鸡形岩石矗立在碧波之上,像两只公鸡在对峙,嘴对着嘴,又像一只公鸡和一只母鸡在亲吻,惟妙惟肖。A线游船到斗鸡石就返回了。B线,过了斗鸡石,再去天堂岛,一路上还有很多奇景,如“大姆指”、“天鹅岩”、“筷子岩”等。难得出国一次,大家爽快地掏出180元交给导游。
在抵达天堂岛之前的两个多小时,游船沿着A线驶骋,在天宫洞码头停靠。我们进入天宫洞后,游船绕到岛的另一边洞的出口处等我们。天宫洞是一个比灵溪洞还大的溶洞,洞内景色,与我国一些著名溶洞大同小异,都是石灰岩溶解后形成的钟乳石构成;所不同的,天宫洞的下部,比岛外的海平面低得多,却无积水。这也是它的不足之处——洞内河道也好、梯田也好,甚至幽深的峡谷,全都干沽,洞顶也无滴水。所有钟乳石,都是燥肤肤的,缺少了石灰岩溶洞滋润的韵味。此洞的一大优点,不必走回头路。
    天堂岛也称“神仙岛”,官方名字叫“迪独岛”。
    天堂岛在斗鸡石的东南方向,距斗鸡石一个多小时“船程”。
    天堂岛植被茂密,绿树丛中,有四百级阶石通往山顶。山尖上有亭翼然。老汉今年七十五,居然一步又一步,汗滴脚下路,气喘吁吁登上了极顶。当我在亭子里坐定,沐浴着习习海风,真是心旷神怡。举目四望,岛屿、船只和碧蓝碧蓝的海水,以及沉浮在海滩浴场那些蚂蚁大小的“浴人”,尽收眼底。这些“浴人”中,有曾经参加过援越抗美战斗的老兵吴土生和衢州电视台记者曾小荣。此次旅途中,我们三人几乎影形不离。此时,我坐在天堂岛的山尖上,老吴与小曾遨游在天堂岛边的大海中,又是何等的奇妙!
    前面说过,游船出海后,可以买到海鲜。
    游船离开斗鸡石不久,就有几艘快艇驶向游船。先到的那艘,靠近游船船头,几乎贴着,并肩前行,舱板上摆放着十多只红色塑料盆,每只盆里搭配着不同的海鲜,有鲜活的梭子蟹、对虾、海螺、鲳鱼、乌贼、杂鱼……男人掌舵,女人向涌上船头观看的游客推销海产。艇上还有小孩,或一个,或两个,看来是一艇一家。海鲜的开价总是一盆300元人民币,没人要,马上改口200元,仍然没人要,又迅即改口100元。看来,越南旅游点的生意人,也学得了中国旅游点生意人的套路。与我等同桌的范老弟,出手大方,未遇渔家快艇之前,在导游推荐“观光”的一个“渔港”(固定在海岛边的平台,网箱中养着海鳗、石斑鱼、大乌贼、米鱼、虾、蟹等),居然价也不问,秤也不看,花800元买了一条尺把长的米鱼,花500元买了一只木瓜般大的乌贼,又买了不少活虾活蟹,请船主在清水里煮一煮,再向船主买一瓶40度的“越南烧”,为船上的“旅游餐”加菜。我等一边品尝海鲜一边观看海景,一边笑骂范老弟甘当冤大头,倒也有滋有味,添了不少情趣。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近期新闻